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地区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覆盖面积30×104km2,露头面积37538km2,平均厚度达705m,除以高陡斜坡等天然形式出现外,还经常成为水电等建设工程的建基岩体及工程边坡。近年来发生于该套岩性的滑坡均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发生于1965年11月23日的云南省禄劝县烂泥沟滑坡,掩埋了5个村庄,造成444人死亡;又如1991年9月23日的云南昭通头寨滑坡,滑坡体体积达到900×104m3,216人在此次滑坡中丧生。因此,对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高速远程崩滑流事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能为大型工程的勘察设计、顺利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依据。本文对烂泥沟滑坡及头寨滑坡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查明了玄武岩分布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格局及应力场演化历史、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研究了玄武岩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典型玄武岩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玄武岩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和规律。并从原生建造、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三个方面研究了玄武岩岩体结构的成因(2)按照滑坡活动的时间及空间顺序,将滑坡分为启动活动阶段、近程活动阶段和远程活动阶段,滑体在启程阶段高速启动,在近程活动阶段以凌空飞行为主,在远程活动阶段则转为碎屑流高速滑动。(3)分析了烂泥沟滑坡和头寨滑坡的发生机理,重点阐述了滑坡岩体的演化过程,构造变动、卸荷作用和风化作用对岩石作用的影响。从动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滑坡高速运行的机理,并将其归纳为岩体聚能、峰残强度差值释放以及气垫效应和地面效用。(4)风化作用,特别是化学风化,对斜坡岩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力学效应。岩体化学风化是在宏观、细观、微观尺度上的各类结构面、微缝及晶间、晶内缺陷部位优先发生的,这些部位都是岩体中的最为薄弱、故其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劣化作用非常显著,因此,虽然滑坡区的玄武岩的风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对滑坡演化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