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功利性强等问题。一方面是高中文言文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另一方面却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随着2017版新课程标准及统编语文新教材的发行推广,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开展等方面都将产生极大的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生成性教学顺应课程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在这种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讲述者,而是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生成性教学是对以前语文教师所习惯了的预成式教学的有力突破,贯彻生成性教学法将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焕发。论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包含四章。第一章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的分析。指出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途径单一、教学的功利性强等问题,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师生均缺乏内在的教学动机;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考察形式相对模式化等。第二章阐述了文言文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征,指出文言文的生成性教学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不仅倡导革新传统的师生关系和转变师生各自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使教师更多地居于引导与帮助的位置,还强调要帮助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据此,生成性教学形成了动态性的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课堂构成、包容性的教学思想。第三章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出发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生成策略,提出设置恰切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从课程目标及课文特性出发,还应辅助课外资源,格外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即时的学习体验适时进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第四章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策略出发进行探究,分别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或应考虑的原则。为更好地落实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教师方面主要可通过话题导读、鼓励质疑、设置学习任务等做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与组织作用。在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应得到尊重,要努力形成允许“误读”的课堂生态,建立课中反馈机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培养。第五章对教学评价的生成策略做了具体的探究。提出要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纳入多维的评价内容三方面入手建立起更加灵活的课后评价机制,并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生成性评价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完善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互相关照机制;适当增加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结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及该课题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提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法能够获得以下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利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同时,还提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法存在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要革新原有的“权威-压制”型的师生关系观念,努力建立平等、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拥有一定的经验及知识储备;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对今后该课题研究方向的展望主要涉及:探索更易于推广的高中文言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索更加规范的课堂评价机制;生成性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