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 al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是小儿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居消化道畸形的首位。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Pena手术)的成功应用,术后疗效随之改进。但便失禁仍是.ARMs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Pcna术后便失禁患儿直肠肛门动力与感觉功能的研究,探讨其异常对便失禁的影响,进而指导生物反馈联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再通过治疗后的相关检测指标的改变来评价疗效。
方法:
收集2008年至2011年来我院生物反馈治疗室治疗的Pena术后便失禁患儿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11岁,术后年限为5-9年。根据Winspead分类:高位12例,中位15例。依据临床排便功能评分标准(6分法)进行分组,再应用高分辨率直肠肛管测压和括约肌肌电图对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而后采用有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联合神经电刺激疗法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并重新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病例组中16例临床评分为良,11例临床评分为差。两组中肛管静息压、收缩肛门时的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组及差组静息时肌电振幅、缩肛时肌电振幅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力排时(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与肛门压力有同步收缩的反向运动。肛门直肠反射阳性在良组中为11例,差组4例。良组及差组的最大耐受容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收缩肛门时的最大收缩压、最大耐受容量及缩肛时肌电振幅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RMs行Pena手术后便失禁患儿存在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与功能不全且其直肠敏感性增高,推测这可能是导致便失禁的原因,或许与其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力量增加、直肠敏感性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