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治疗痛经用药特点进而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分别选取古代医家治疗痛经临证处方和非临证处方共计480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统计药物味数、用药范围、四气五味、归经、功能频次等指标,并进行药物同用度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同时,对清代医家治疗痛经医案资料中止痛药的运用做了深入分析。结果:1.在历代治疗痛经高频用药中当归均位居第一位,宋以前大黄、水蛭、肉桂、干姜较高;自宋金元至清起香附、延胡索、木香、莪术等使用频次显著增高。清代医案高频用药中无熟地黄,而医论中熟地黄出现频次较高。2.宋以前治疗痛经用药,以寒性为最多,自宋金元至清代温性药显著高于寒性;历代药味均以苦、辛、甘为主:各代归经均为肝、脾、心经为主。宋以前补药比例较小,自宋代至清代补药增多,并且以补血药为主。3.通过同用度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得出一些常用药对和药组,如白芍和熟地;肉桂和莪术;延胡索、当归、香附;四物汤等等。4.清代医案常用止痛药为当归、香附、延胡索等。药性以温热最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肝、脾、心经。止痛药的功能以行气活血类为主。结论:宋以前医家用药活血散寒为多,宋金元起至清代开始重视行气止痛药的使用,明代和清代医论中常用四物汤,但是医案中很少使用熟地黄,而是以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各代医家治疗痛经常用药物及其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