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篇章 (Text) 视作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具有交际功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篇章,仅被认为是作者的自言自语,篇章本身所具备的交际特征却一直无人问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了篇章在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即着眼于篇章的“互换性” —探讨篇章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 作用,从而为传统理论指导下的篇章研究划上了句号。现代符号语言学的理论十分具有说服力,它能够很好地解释篇章是如何作为交际手段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巴赫金对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篇章都要向读者传递一定的信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设想读者的存在,并十分关注读者对其作品的反映。这种意识和关注将会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对篇章的体裁,以及作者的遣词造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限制作用。可见,作者将篇章看作是向读者传递其意图的工具。因此,他在开始利用篇章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同时,会下意识地选择适当的语言来满足这种交际的需要。 韩礼德和哈桑从“功能”这一角度将篇章看作是传递意义的工具,是人与<WP=73>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他们提出的著名“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篇章功能,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其中,篇章功能是本文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本文认为,“连贯”是作者与读者之间顺利沟通的根本保证。“连贯”本身是一个十分富有争议的字眼:有人认为连贯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有人认为连贯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对连贯完整全面的解释。因此,文中从“篇章”和“思维”两个不同侧面论述连贯以及连贯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章连贯”是一种语言现象,主要指的是衔接。它是作者通过使用以下衔接手段来实现的:照应、替代、省略、重复、相似词、上下义词、泛指词、组合关系以及逻辑关联词等。这些必要的语言刺激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找出篇章中词、句和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读者对篇章的准确理解。 “思维连贯”是一种心理过程。毫无疑问,“图式理论”是其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图式指的是一个抽象的知识结构,是对一些事件、情景、现象以及他们之间逻辑关系的高度概括。在阅读过程中,当读者接收到的语言刺激(篇章)与其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相匹配时,读者就会潜移默化地调用这些知识来理解篇章。因此,阅读文章时,存储在读者头脑中的语体知识,文化知识,世界知识,语用知识等,会根据需要被不同程度地“激活”,帮助读者对篇章的意<WP=74>义进行连贯的理解,从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更好地完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这两种连贯是相辅相成的。简言之,“篇章连贯”是“思维连贯”形成的基石。它们共同促进篇章中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成功的交流;保证作者创作出可读的文章;确保读者正确领会篇章的主旨,从而完成与作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