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转移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肿瘤转移具有器官选择性,肺、肝和骨等是最常见的转移器官。本研究目的为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构建肿瘤多器官转移的体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考察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及乳腺癌的多器官转移过程。方法:本实验通过光刻胶技术制备SU-8模板,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作为芯片材料。芯片模型分四层,分别为上下两层PDMS层、中间夹层的聚酯碳酸酯膜及下层的玻璃基底。实验中通过预聚物热固化的方法使两层PDMS与中间夹层的聚酯碳酸酯膜形成紧密的封接,通过等离子处理实现PDMS与玻璃基底的不可逆封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于聚酯碳酸酯膜上培养,模拟体内的血管内皮屏障;并通过10kDa FITC-Dextran评价其透过性。原代肺、肝、骨、肌肉细胞提取自雄性SD大鼠的新鲜组织,分别种入下层PDMS的四个培养池中,模拟不同的靶器官。不同浓度的趋化因子CXCL12种入下层PDMS,作为阳性对照。经过细胞示踪剂标记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231)通过微量注射泵控制,以恒定的流速通过上层PDMS的微通道中,模拟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Circulation of tumor cells, CTCs)。进而,采用鼠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方式,体外构建BALB/C小鼠肿瘤肺转移动物模型,与芯片模型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进行芯片模型的可靠性验证。基于构建的肿瘤转移芯片模型,考察CXCR4受体拮抗剂AMD3100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本研究构建了肿瘤多器官转移微流控芯片模型,模型包括两个主要功能模块,上层PDMS包含4条分枝状的微通道,用于模拟血管;下层PDMS包括4个培养池,可以接种不同的细胞或组织,用于模拟不同的器官。我们在芯片模型上考察了趋化因子CXCL12诱导的肿瘤转移,结果表明,趋化因子CXCL12能够诱导CXCR4表达阳性的MCF7、MDA-MB-231、ACC-M黏附于血管内皮屏障上,随着CXCL12浓度的增加,黏附细胞数量显著增多。ELISA结果显示来源于小鼠肺、肝、骨的原代细胞分泌CXCL12,骨骼肌细胞几乎不分泌CXCL12。我们在芯片模型上考察了原代细胞诱导的肿瘤转移,结果表明在原代细胞的诱导下,MCF7、MDA-MB-231、ACC-M转移的细胞数量出现差异,肺、肝、骨诱导下的转移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骨骼肌组。以鼠尾静脉注射ACC-M构建肿瘤肺转移模型,结果表明ACC-M细胞出现肺转移,提示芯片模型结果与动物模型结果基本一致。我们在芯片模型上考察了在CXCR4受体拮抗剂AMD3100对ACC-M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AMD3100可以抑制CXCL12及原代肺细胞诱导的ACC-M的转移。结论:本研究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体外建立了肿瘤多器官转移模型。通过与肺转移动物模型相比较,芯片模型结果与动物模型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该芯片模型有望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动物模型。芯片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都提示AMD3100能够抑制ACC-M的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