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径信道条件下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7194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至今,根据通信需要产生了各种调制技术,常见的调制方式可分为:幅度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频移键控(Frequency-shift keying,FSK)、相移键控(phase-shiftkeying,PSK)、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等。在军用以及民用领域中,能够成功地识别未知信号的调制方式十分有意义。而如今通信环境愈加复杂,诸多情况下例如山区、室内无线传输、移动通信等通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反射体和散射体,因此信道中多径效应明显。这时常规的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由于信号或信道模型失配等问题,识别效果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致使部分算法无法达到预期识别效果。因此研究能够适用于多径信道条件下的通信信号的调制识别技术在当前通信环境下存在实际意义。首先本文研究了多径信道条件下单载波信号的调制方式识别算法。作为预处理,先采用受多径信道影响较小的循环谱载频估计法实现了信号载频估计,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载频估计算法的有效性。在调制方式识别工作中,为提升多径信道条件下MFSK信号的类内识别效果以及MFSK与其余类单载波信号的类间识别效果,本文在对复杂度特征提取的量化环节进行了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取循环谱截面复杂度特征的特征提取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可以有效实现了2FSK 4FSK 8FSK的类内区分以及MFSK与其它大类的类间区分,且抗噪性能较好。针对多径信道条件下常规2ASK与MPSK类间识别方法效果下降的问题,采用功率归一化后提取功率谱熵特征的方法代替了传统的提取方差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2ASK与MPSK信号的类间识别效果在抗噪性能上得到了提升。随后利用高阶累积量以及循环谱提取了同样对多径信道具有鲁棒性的识别特征参数,并实现了九种信号在多径信道条件下的调制方式识别,最后用基于阈值判决的分类器对算法进行了识别率仿真。最终的实验数据显示全部信号均可于信噪比为4d B时达到90%识别正确率。其次针对通信环境中常见的多载波信号—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信号,为使算法能具备识别OFDM的能力,本文将OFDM引入识别信号集,实现了多载波信号和单载波信号在多径信道条件下的类间识别算法,以及OFDM子载波调制识别算法。本文采用了基于高阶累积量、小波变换的两种算法实现了OFDM信号和单载波信号的类间识别,随后作为子载波识别的预处理环节,利用循环谱以及循环前缀对OFDM信号最关键的载频、有效符号长度、码片时宽以及符号总长度四个参数进行了参数估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阶累积量与高阶矩实现了多径信道条件下OFDM子载波信号调制方式识别,可完成OFDM子载波中空子载波和调制子载波的区分以及调制子载波{QPSK 16QAM 64QAM}的调制方式的识别。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为2d B时调制方式正确识别率可达到90%。最后实现了当识别信号集中同时存在三类多载波OFDM信号{QPSKOFDM,16QAM-OFDM,64QAM-OFDM}以及8类单载波信号{2ASK,2FSK,4FSK,8FSK,BPSK,QPSK,8PSK,64QAM}的情况下,OFDM信号与单载波信号的类间识别,以及各自的类内调制方式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信号于信噪比为4d B时可达到90%识别正确率。
其他文献
<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军民融合工程和应用服务工程,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2012年12
介绍了在普通外圆磨床上精密磨削加工细长轴的方法,合理运用多个中心架跟踪顶持,较好地改善了磨削后易出现的腰鼓形、锥形、椭圆形和螺旋波纹等缺陷,且操作简单,加工质量好,
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分析不同采收时间宽叶荨麻中18种微量元素Al,Ba,Ca,Co,Cr,Cu,Fe,K,Li,Mg,Mn,Mo,Na,Ni,P,Pb,S和Zn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2%~5.3%之间,加标回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文从机电一体化实际教学角度出发,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水平
正是由于科技情报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各国决策者对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视。我市科技情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战略决
基于美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生,笔者从科学技术发展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趋势,并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