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同时也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同时跨越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两大阵营,理论丰富多变但又充满矛盾,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顾其一生可以发现,罗兰·巴特一直执着于一个主题:何谓写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写作观。学术界关于巴特写作观的探讨多围绕于“零度写作观”这一范围,然而巴特的写作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巴特理论背景的探讨,来研究巴特重要且独特的写作观的发展变化,并在其写作观的视域下了解两个重要的主体因素:作者和读者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究其对现代写作的启示意义。本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导论部分首先对巴特的写作历程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与归纳,以了解巴特写作理论的发展历程。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巴特写作观的研究成果现状,尤其是国内对巴特的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发现巴特研究中的不足,从而切入本篇论文的主题。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巴特写作观的形成。在历史契机中,古典写作的危机使得巴特发现写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而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进而发现历史中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为写作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在理论方面,巴特受到索绪尔的语言学和萨特的介入文学观的影响,形成了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反介入的写作观。在个人方面,巴特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理论视角。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巴特独特的写作观。第二部分通过对巴特《写作的零度》这本著作的解读,界定了写作的概念,并在回顾有关写作的文学史划分的基础上探讨零度写作,并研究了这一写作观的局限和意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巴特不及物写作观的内涵。在零度写作观的基础上,不及物写作主要在三个语言学的范畴上:时间的双重性、人称的双重性和语态的双重性上界定了写作活动应关注写作自身,写作成为了不及物的写的过程。并探讨了这一写作观的创作实践,以及意义和局限。第四部分是在中性思想的基础上,巴特形成了独特的中性写作观。巴特的中性写作观形成于其解构主义思想和文本概念的时期,写作的核心开始从语言转向欲望、享乐,这构成了中性写作的内涵。本文在解读中性写作写作内涵的同时,探究中性写作的意义和局限。最后,本文主要研究在巴特写作观的视域下,探讨与写作密切联系的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体因素产生的深刻的变化。结语主要对巴特写作观意义及启示的探讨,以反映巴特对写作的自由以及人的自由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