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都市空间下,民俗文化的生产大多已经脱离了其原生语境,成为迎合“他者”进行的生产行为,这一生产行为也是在诸多社会关系互动中形成的。此外,都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相比,是流动不居的,不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在这种语境下,民俗文化发生转向,呈现出混杂化和大众化的特点。结合当下,作为民俗文化集聚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在都市空间中大量涌现,在全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上海作为全国发展较早的旅游城市,田子坊的形成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在经过“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改造后,形成当下我们看到的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来呈现都市空间下的民俗文化生产过程。第一,田子坊在多种权力关系的博弈下从生产空间转变为艺术空间,从居住空间转变为商业空间。田子坊的石库门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俗文化的生产、保护、展示、延续和再生产的空间平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边缘化,沦为消费时代下的附庸。第二,在此空间下,一方面,借由“民俗主义”,上海本地民俗文化重新被生产,海派文化得到了复兴;另一方面,由于上海是移民城市,也不断产生着外地民俗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移入。藉此,消费主义带来了人们对传统、对地方性、对他者文化符号的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民俗文化被客体化、被资源化和价值化。第三,在都市空间下,这种民俗文化的生产并非自发行为,而是在政府、商家、艺术家群体、本地居民以及媒体与网络等诸多社会关系互动中形成的。基于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代都市语境下,民俗文化的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民俗文化的“奇美拉化”;其次是民俗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田子坊可以作为当下民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代中国抑或全球化时代下的民俗生产和民俗文化走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都市空间的消费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民俗学侧重于关注乡村和少数民族村落的研究范式,从具体的都市空间出发去关注当下民俗文化形态转变,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当代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并藉以思考传统民俗学向当代民俗学的转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