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下的民俗文化生产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都市空间下,民俗文化的生产大多已经脱离了其原生语境,成为迎合“他者”进行的生产行为,这一生产行为也是在诸多社会关系互动中形成的。此外,都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相比,是流动不居的,不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在这种语境下,民俗文化发生转向,呈现出混杂化和大众化的特点。结合当下,作为民俗文化集聚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在都市空间中大量涌现,在全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上海作为全国发展较早的旅游城市,田子坊的形成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在经过“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改造后,形成当下我们看到的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来呈现都市空间下的民俗文化生产过程。第一,田子坊在多种权力关系的博弈下从生产空间转变为艺术空间,从居住空间转变为商业空间。田子坊的石库门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俗文化的生产、保护、展示、延续和再生产的空间平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边缘化,沦为消费时代下的附庸。第二,在此空间下,一方面,借由“民俗主义”,上海本地民俗文化重新被生产,海派文化得到了复兴;另一方面,由于上海是移民城市,也不断产生着外地民俗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移入。藉此,消费主义带来了人们对传统、对地方性、对他者文化符号的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民俗文化被客体化、被资源化和价值化。第三,在都市空间下,这种民俗文化的生产并非自发行为,而是在政府、商家、艺术家群体、本地居民以及媒体与网络等诸多社会关系互动中形成的。基于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代都市语境下,民俗文化的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民俗文化的“奇美拉化”;其次是民俗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田子坊可以作为当下民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代中国抑或全球化时代下的民俗生产和民俗文化走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都市空间的消费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民俗学侧重于关注乡村和少数民族村落的研究范式,从具体的都市空间出发去关注当下民俗文化形态转变,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当代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并藉以思考传统民俗学向当代民俗学的转型问题。
其他文献
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是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令人满意。我们的学生对一些道德知识
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科学探究,尤其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
报道应用自行研制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定位尺和医用射频治疗仪治疗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临床疗效。其即刻有效率为97%,经1~18月随访疼痛复发率为4%。介绍其副反应和并发症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需要物流经济活动的支撑。本文在明确电子商务与物流关系的基础上,从物流供需角度出发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提
本文结合话语标记"就是""别说"的产生过程,探讨了话语标记来源模式的多样性。具体来讲,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有不同的来源,即使是同一个话语标记,其内部不同功能的来源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