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民间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新文学传统的重构—莫言创作的民间文化形态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是陈思和先生梳理出来的一个文学史概念,反映出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价值转型,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本文立足叙事,将“民间”分为“民间的生命内容”和“民间的叙事立场”两个层面,对莫言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形态进行分梳。 上篇梳理出莫言小说的三个民间叙事形态——“感觉”、“故事”和“狂欢”。其中“感觉”是莫言民间叙事的起点,作品中呈现为“感觉的生命内容”和“感觉的叙述策略”两个层面,后者因比前者有着更大的叙事包容性,从而显示出创作的成熟趋向;“故事”是“历史”的民间记忆方式,根据其不同呈现,分作“历史的散点记忆”和“历史的家族记忆”加以观照;“狂欢”是民间的本真面目,作品中呈现出三种“狂欢”精神——“政治的狂欢”、“民间的狂欢”和“言说的狂欢”。三种形态共同构成了莫言的民间叙事。 中篇探讨莫言民间叙事的诗学特征与齐鲁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莫言小说中的上述三种叙事形态在形式上表现出齐民间文化“灵异想象”和“夸诞”风格的承传,内容上的生命力主题构成了对齐文化的当代转换;而整体上对齐文化的倚重,又构成了对民间鲁文化的当代转换。作家的童年经历、西方文学中的“故乡”启迪以及作家的现实心境导致莫言在对故乡的自我追忆中建立起与齐鲁民间文化之间的现实渊源关联。 下篇认为莫言的创作——“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书写,体现出一种民间叙事伦理。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还原出一种“老百姓”的“人”学观念,并以对政治“英雄”的否定和对精英“人道主义”的扩展,构成了对新文学传统的时代“扬弃,’o 最后分析指出,莫言的创作,不仅参与了文学的叙事伦理转型,而且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证明了“民间”对文学创作的巨大生成意义。这是莫言留给文学史的最大启示与贡献。
其他文献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名教师,要想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就必须把
就现有材料而言,汉简所见"助吏"一般为下级的基层官吏,其担任的职务有燧长、府佐、置佐、令史等。在担任职务时,助吏的身份一般要注明,其格式则为"助+职务名"。这种为吏方式
电力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来说十分重要,国家对于电力资源的安全性十分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力度。配电线路对于电力运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