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单质量无拖曳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越来越多的以卫星为载体在太空中进行的测量任务,无拖曳控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针对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引力波探测任务来说,对无拖曳控制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地球的高轨道上,微牛级的推力噪声和太阳光压的扰动作用成为了影响探测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推力器类别不同,产生的推力噪声机理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实际采集的微牛级会切霍尔推力器推力噪声数据为主要扰动模型,采用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反馈控制的控制方法进行无拖曳控制的扰动抑制研究。首先,针对于引力波探测采用的无拖曳控制位移模式,对单质量无拖曳系统的敏感轴方向建立了卫星平台与检测质量的相对运动方程。并对扰动力来源展开了具体分析,建立了包括推力器推力噪声和太阳光压的主要扰动力模型,以及其他小扰动力的产生机理。并针对传感器的测量噪声设计相应的噪声信号模型,为后续仿真分析提供依据。接着,分析了高增益观测器的设计方法以及主要特性,包括鲁棒性、峰值现象和分离定理等,进一步给出了扩展高增益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并结合无拖曳模型设计了基于扩展高增益观测器的无拖曳控制系统结构和参数,同时给出针对控制系统稳定性与频率响应的分析。结合推导的控制传递函数还给出了一组等效PID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搭建了数值仿真平台,对建模好的推力噪声等扰动信号源,采用设计好的基于扩展高增益观测器的无拖曳控制系统,通过对其扰动抑制效果的分析,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结合测量噪声模型,分析了测量噪声对于高增益观测器的影响。
其他文献
室外场景下的SLAM技术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一大热点,是军事攻防、搜救、探索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重点研究室外大场景下无人系统定位优化、回环检测两部分内容,其中回环检测部分需要考虑到回环误匹配问题。该研究内容旨在解决智能无人系统在室外环境特征缺失情况下,传感器测量误差增大,场景干扰多,噪声大导致的定位精度降低,无法构建全局一致性地图的问题。论文中,合理利用多传感器信息,研究设计融合外观和几何信息回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交通、物联网以及智能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室内场景智能机器人针对清洁作业任务,展开了围绕自主智能清洁平台技术的研发,其中首先需要实现场景高精度语义地图协同构建及自主增量式更新,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可以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实现避障,进而完成清洁任务。对于作业环境,由于是在室内进行工作,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
在控制和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我们经常面临具有挑战性的决策问题:数据稀有或是过程复杂且部分未知。在这些情况下,设计一种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用于决策的算法具有很大的意义。强化学习(RL)是基于经验、目标导向的通用计算方法,可用于不确定下的决策问题。但是,在没有特定的工程知识的情况下,RL通常需要与环境交互多次,即缺乏交互效率。因此,针对数据稀缺(较少交互)的控制决策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提
湿喷机械臂作为典型的隧道工程机械,其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决人工湿喷作业的作业环境恶劣、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及作业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湿喷机械臂自动化作业策略及规划方法以实现湿喷机械臂自动化作业。本课题针对如何从隧道点云数据中获取自动化湿喷作业所需信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比三种常用的点云体积计算方法,结合本课题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了以2.5D生长法作为
由于残疾、老龄化、交通事故等原因引发的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康复治疗由康复师辅助患者活动下肢,训练任务繁重,康复师数量不足;亟需一种康复器械,代替康复师对患者进行下肢训练指导,帮助患者完成重复繁琐的康复训练。市面上的下肢康复器械大多是以踏车运动为蓝板设计的末端牵引装置,只能实现固定圆周运动,轨迹单一。而正常人体步态更加接近于椭圆形状,长期使用与正常人体步行参数有些许差别的圆轨迹
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是移动机器人感知的关键技术,机器人通过搭载相机或激光雷达感知周围环境,对自身进行定位并构建出环境地图用于导航与路径规划。本课题主要针对室内动态场景中使用RGB-D相机作为感知系统的移动机器人,解决视觉SLAM算法在动态环境中定位精度低、特征点追踪稳定弱以及稠密建图等问题。首先,为判定图像中动态物体的位置,本文设计了基于极线约束与语义分割的动态物体检测算法。动态物体检测算法
近年来,航天工业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迅速成长起来,卫星的发射量也大幅度增长,卫星装配环节作为卫星生产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必须不断升级改造以适应卫星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本文拟面向卫星装配环节,研究设计一套柔性装夹支撑系统,满足用户给出的装配功能和指标要求,在保证卫星装配的高精度前提下快速完成卫星零件的装夹支撑功能,提高装配的快速性及可靠性。本文首先给出柔性装夹支撑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按照功能区域将系统
在“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指导下,要求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不断推进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是目前多数企业的车间仍采用传统固定低效的方式布局车间,布局的柔性低、物流成本高、搬运时间长,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多品种小批量机加车间作为装备制造企业的一个生产单位,研究其柔性布局方式很有必要。本文以某多品种小批量机加车间为研究对象,为实现机加车间的柔性布局设计展开了以下研究
在飞行器设计中,以往的机体与发动机分离的设计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设计要求,因为在飞行器的飞行过程中,飞行姿态的变化会影响发动机的来流从而影响进气,发动机产生推力力矩同样会对飞行器的姿态产生影响,飞控系统和推进系统之间的耦合问题已经不能忽视。因此,本文以BTT(Bank to turn倾斜转弯)飞行器为研究对象,在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的条件下,设计了鲁棒控制算法,以求实现对飞控系统以及推进系统
在生产线上,传统的上料机构占地面积大,噪声多,且需要工人参与,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的上料方式已经不满足自动化的需求。现阶段智能化工厂大多数采用二维相机引导的方式,无法对相互遮挡的堆叠物体进行良好的识别,准确率与泛化能力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不同长径比散乱堆叠的棒料,构建一个基于三维点云的视觉识别系统,重点研究位姿识别技术,实现了上料系统的智能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长径比的棒料的堆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