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君》是美藉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这一剧作为他赢得了美国戏剧界“奥斯卡”奖---托尼奖的最佳编剧奖,并获得普利策奖提名。黄哲伦因其少数族裔的身份,他的许多作品都与亚裔美国人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之间的文化冲突有关。其早期作品FOB和《舞蹈与铁路》的主题就是关于不同种族间文化冲突的。《蝴蝶君》也具有相似的主题,是一部关于文化偏见、性别权力关系和历史的戏剧。这三个要素贯穿在剧中并构成了整个戏剧。缺少这三要素中的任何一种,都不会有《蝴蝶君》的出现。 新历史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的一种理论,其与新批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特性,并提倡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来分析文学作品。同时,新历史主义也强调了文学、历史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本论文致力于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蝴蝶君》,阐述了《蝴蝶君》与其文化和历史特性间的互塑关系,探讨了戏剧中所展现的与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所不一样的历史;同时,运用格林布拉特的含纳理论分析了《蝴蝶君》的颠覆效果并指出了其含纳效果。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了作者黄哲伦的文学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总结了国内外对《蝴蝶君》的研究现状;同时列举了新历史主义的主要理论和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包括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和含纳理论、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和孟酬士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偏见以及男女两性间的性别权力关系两方面阐述了《蝴蝶君》的文化性。第三部分旨在阐释《蝴蝶君》的历史性,指出越战对这一戏剧的影响以及戏剧对历史的反映。第四部分探讨了戏剧所展现出的历史的文本性,指出真实的历史与大众所熟知的历史的不同之处。第五部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含纳理论对《蝴蝶君》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戏剧对西方对东方刻板印象的颠覆效果同时也指出了戏剧中对这一颠覆的含纳性。最后一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再次阐明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