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1987年第一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问世以来,全球在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至20世纪末期,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治疗后,不仅抑制了体内病毒复制,免疫功能得以重建,并且艾滋病相关死亡也大幅度下降,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我国于2003年开始推行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National Fre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Program, NFATP),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已以达到70%以上,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000多个免费抗病毒治疗门诊点,累计治疗的成年AIDS病人多达36万例。但是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毒株也会随之产生和流行,这不单单会影响到个人的治疗效果,加速疾病进展。同时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若不能最大化持续使用一线抗病毒药物,大部分人群则会因耐药而换用二线药物,从而加重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开展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产生情况的研究,同时分析静脉吸毒人群和既往献血员这两个重点亚人群的病毒学效果,为我国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扩大抗病毒治疗,遏制耐药株的流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的1、了解2003-2013年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2、了解静脉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3、了解既往献血员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方法研究样本来自于我国耐药监测数据库中于2003-2013年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指标,同时采集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人双盲录入,完成录入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并修改错误录入信息。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根据研究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实际收集到10129例患者信息,平均治疗时间为(29.5±25.2)月,中位治疗时间为23.3个月;2094人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病毒抑制失败率为20.7%(2094/101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上文化、广西和云南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率低;而通过血液传播或静脉吸毒、初始治疗方案含DDI、抗病毒治疗前CD4计数为200-349 cells/mm3或350-499cells/mm3、最近一个月有漏服药物、安徽和河南省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率高。其中1114人检测到基因型耐药,总体耐药率为11.0%(1114/10129)。在耐药人群中,以NNRTIs类耐药为主,占80.8%,其次是NRTIs类耐药和PIs类耐药,分别为69.0%和4.2%,此外有51.2%同时耐NNRTIs和NRTIs。M184I/V、 M41L和D67G/N是NRTIs类耐药常见的突变位点,而NNRTIs类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E/N/R/S最常见。PIs类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包括M46I/L和154S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传播(AOR=1.3; 95% CI=1.0~1.7)或静脉吸毒传播(AOR=1.9; 95% CI=1.5~2.4),初始治疗方案含DDI (AOR=2.7; 95% CI=2.3~3.2),最近一个月有漏服(AOR=1.5; 95% CI=1.2~1.8),安徽和河南(AOR=1.4; 95% CI=1.1~1.7)的患者耐药率高;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AOR=0.8; 95% CI=0.7~0.9),2008~2010年(AOR=0.8; 95% CI=0.6~0.9)或2011-2013年(AOR=0.6; 95% CI=0.4~0.8)间开始接受治疗,居住于广西和云南(AOR=0.6; 95% CI=0.4~0.8)的患者耐药率低。第二部分调查对象中通过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共1395人,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3.9±20.9)月,中位治疗时间为17.0个月。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21.4%(298/1395)出现病毒抑制失败(VI≥ 1000 copies/ml)。对病毒抑制失败患者的血样进行耐药检测,278份血样扩序成功,其中117份检测到基因型耐药。在这些耐药患者中,NRTIs、NNRTIs和PIs三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5.0%、69.2%和7.7%,此外37.6%出现双重耐药。NRTIs类耐药以耐3TC为主,常见的突变位点是M184I/V; NNRTIs类则以EFV耐药为主,K103N/R是其主要的突变位点。静脉吸毒人群的HIV-1病毒亚型种类较多,以CRF07_BC为主,占54.0%。该人群总体耐药率为8.4%(117/1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少数民族CAOR=2.5:95% CI=1.5~3.9),初始治疗方案含DDT (AOR=6.8:95% CI=2.4~19.4))的静脉吸毒患者耐药率高。第三部分本次研究中既往献血员共3690人,平均治疗时间为(38.6±30.0)月,中位治疗时间为32.7个月。1178例患者血浆VL≥1000 copies/ml,病毒抑制失败率为31.9%(1178/690)。1178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中,689人至少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总体耐药率为18.7%(689/3690)。以NRTIs和NNRTIs耐药为主,其中NRTIs类主要耐ABC,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为M41L; NNRTIs类主要耐NVP, K103N/R/S是常见的突变位点。另有22人存在PIs类耐药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毒亚型为B亚型,占9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59岁(AOR=0.7; 95% CI=0.6~0.9)或≥60岁(AOR=0.6; 95% CI=0.4~0.9),初中及以上学历(AOR=0.8; 95% CI=0.7~1.0),务农(AOR=0.5; 95% CI=0.4~0.6)的患者耐药率低,初始治疗方案含DDI (AOR=3.4; 95% CI=2.7~4.2),最近一个月漏服(AOR=1.7; 95% CI=1.3~2.2)的患者耐药率高。结论我国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尤其见于静脉吸毒人群和既往献血员。初始治疗方案含DDI和漏服是耐药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