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耳鼻外科、口腔外科、肿瘤外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侧颅底手术进展缓慢。侧颅底区域解剖复杂,功能重要,位置深在,在很长时期内被视为“手术禁区”。侧颅底区域的解剖学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国外首次报道,我国起步则是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道更多的是在侧颅底区外科手术得到的相关心得或研究成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学者们除传统的解剖方法研究侧颅底外,还利用影像手段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研究。但是目前除对疾病多发区的研究较多外,其他区域的解剖学资料仍较局限,对侧颅底的断层及影像解剖学研究仍不够深入,而且侧颅底的断层解剖、影像、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的揉合度不高。目的本项目研究旨在通过侧颅底断层影像及可视化成像对照研究,清楚地了解侧颅底区的解剖结构、其间的距离及毗邻关系,为侧颅底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入路的精确设计提供详实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获取侧颅底的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层厚5mm;与CT、MRI影像进行对照研究,观测侧颅底区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以及重要结构间的距离,比较侧颅底区结构的断层与影像差异,为侧颅底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2.在螺旋CT机的三维重建工作站上,对侧颅底区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侧颅底区结构的横、矢、冠状图像和三维立体形态,利用三维重建工作站的软件系统测量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间的距离,为侧颅底区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基3.利用Mimics处理自螺旋CT机上获得的DICOM格式的文件,对侧颅底图像资料进行表面重建和血管神经的重建,得到三维线框模型和实体模型,对所得侧颅底三维模型进行表面光滑处理,赋予纹理材质并真实感渲染。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管的水平段以及茎突等侧颅底结构,还有它们的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在标本和影像上咽隐窝至茎突、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的距离分别为4.05±0.85mm、9.56±1.37mm、9.80±1.54mm和32.02±2.66mm、4.24±0.90mm31.48±2.45mm.茎突在手术入路时及侧颅底影像诊断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等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表现出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还有结构之间的距离都没有显著性差异。2.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茎突、颞下颌关节等侧颅底结构,还有他们的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mm、22.70±1.64nm、21.14±2.05mm。3.SSD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显示侧颅底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并可进行距离的测量。4.获得30套层厚5mm的侧颅底区连续断层标本,组织结构无移位、脱落、变形的现象,可以直接对侧颅底区域的结构进行观测,各种组织可形成明显对比,断层标本与影像检查获得的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直接用来对照观测。5.在Mimics中重建颞骨及颞骨内部的结构、颞下窝及咽鼓管的结构、颈静脉孔及孔内经过的神经、血管等相关结构,重建的结构以多种颜色区分,可在三维空间以任意角度旋转,还可以将某一结构进行透明化处理,所有结构任意方向上的径线和角度,都可以适时测量。6.侧颅底的断层标本、CT、MRI及可视化在测量结果上相差不大。7.可视化模型更为直观,对手术入路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处理程序繁琐,并且受CT机的限制。结论同一个人两侧侧颅底的解剖结构没有太大差异,且断层、影像及可视化三种手段相比较变异系数不大,可视化的数据可以做为重要的参考项目。侧颅底的断层影像及可视化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和虚拟手术的开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