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4年4月28日~5月18日在中国黄海(120.99°~125.16°E,31.20°-39.23°N)海域对40个站位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共计173个样品,采用Utermohl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浮游植物种类鉴定分析,鉴定出7门81属185种浮游植物种类(包括未定种、未定名种及变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垂直分布,以表层和次表层最高。平面分布特点是近岸高于外海。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2.011 × 103-36162.634 × 103cells/L,平均丰度为2118.732 X 103cells/L,蓝藻细胞丰度介于0.001 X 103 ~25004.745 ×103cells/L,平均为1346.160 ×103cells/L;硅藻细胞丰度介于0.539× 103~14931.396 ×103cells/L,平均为430.669 ×103cells/L;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0524X103~58.248 ×103cells/L,平均为8.142 ×103cells/L;隐藻细胞丰度介于0.001 × 103-42.264 ×103cells/L,平均为7.781 ×103cells/L。硅藻和蓝藻共同刻画了黄海表层的细胞丰度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朝鲜半岛西侧和辽南-西朝鲜湾沿岸区域。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物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派氏集胞藻(Synechocystispevalekii)、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d)、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结合调查海区的温盐及深度使用环境因子对黄海进行了海区划分,另使用多元统计方法,如多维定标分析(MD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就生物因子对海区进行了分区。两种分区方法结果大致相似,可将黄海分为5个区域。P-Ⅰ区代表北黄海辽南沿岸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35419.815 × 103~36162.634 X 103cells/L,平均为35791.225 X103cells/L,其中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99.84%的是蓝藻,优势种为派氏集胞藻;P-Ⅱ区代表黄海西海岸由鲁北至苏北的近岸站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2.007 × 10~48.230 X 103cells/L,平均为23.87×103cell/L,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63.69%的是硅藻,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P-Ⅲ区代表长江冲淡水水域,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10.110 × 103-37.306× 103cells/L,平均为23.708 × 103cells/L,其中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73.14%的是硅藻,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f. costatum); P-IV区代表受黄海暖流影响区域,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5.750 × 103-82.071 X 103cells/L,平均为27.293 ×103cells/L,其中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64.17%的是硅藻,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P-V区代表北黄海的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41.302 × 103~8912.301 × 103cells/L,平均为1763.332×103cells/L,其中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89.96%的是硅藻,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断面分布上,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值多集中在近岸表层及黄海暖流流经区域表层。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的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0.009~3.984,平均值为1.889;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002~0.946之间,平均值为0.493。总体看来,辽东半岛南部、鲁北-成山角海区、朝鲜半岛西测及苏北沿岸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质性很高。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要素间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获得了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双序图,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是硝酸盐、温度和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