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以来,我国提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在未来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十八大指出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亟待提升。因此,作为国家创新的关键组成从区域层面探讨和研究技术创新能力,了解其基本模式和总体特征,在发展现状中分析差异差距并提出合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基于 TRIZ理论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和现状。从创新的投入要素、转化要素、绩效要素和社会效益要素四个维度分析,结合 TRIZ理论中的5个重要原理与创新要素对接,构建了本论文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3个基本假设,建立了理论模型。一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30个代表性省份与直辖市进行省际间技术创新能力测评排名,同时,又按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划分,对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结果分析;另一方面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要素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创新投入与转化要素、绩效要素和社会效益要素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创新要素投入和转化率增加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2)创新要素应用与经济绩效的增长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3)创新社会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与区位优势呈正相关性;(2)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自然禀赋呈负相关性;(3)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呈现东、中、西递减趋势;(4)我国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且总体态势偏低;(5)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区域创新要素的增加而不断提升。 最后,从中观层面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 TRIZ理论的技术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加强制度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持;(2)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区域创新产业;(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4)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优化和平衡资源配置。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重新界定了中观层面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2)基于 TRIZ原理与创新要素对接,构建了本论文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3)实证分析和总结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差异,基于 TRIZ理论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