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镀行业生产过程中因“跑、冒、滴、漏”等造成的重金属土壤污染呈现隐秘强、污染周期长、不可逆等特点,使大部分搬迁的电镀企业遗留场地成为了高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开展典型电镀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对保障公众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修复目标值的制定是土壤修复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修复成本的高低。而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框架和模型的建立是修复目标值制定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认可度高、使用广泛的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有5种,这些模型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缺乏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运用,严重影响了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科学制定。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土壤修复目标值制定的相关理论,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走访和实验分析确定了电镀特征污染物的浓度范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的本地化参数,探索了电镀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制定原则和依据、制定步骤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珠三角地区某典型电镀污染场地为例,计算了敏感用地条件下锌、铜、镍的修复目标值,并与原场调报告非敏感用地条件下的修复目标值进行了合理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修复目标值的制定原则是基于不同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提出的,并通过污染场地暴露评价模型计算得到,修复目标值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污染物的背景水平、仪器检测极限、其他相关环境标准值等。不同国家因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制定的目标值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污染土壤的未来使用功能、保护目标、暴露途径,采用相应的生态毒理数据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制定标准或指导值,是当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2)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走访和实验检测初步分析了电镀特征污染物的浓度范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的本地化参数,确定了基于非致癌风险及致癌风险的典型电镀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目标值计算方法。(3)以珠三角地区某典型电镀污染场地作为敏感用地为例,开展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制定的案例研究。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是铜、锌和镍,浓度范围分别为18~2270mg/kg、7.5~7470mg/kg、12~902mg/kg,铜、锌的致癌风险为0,镍的致癌风险为1.50×10-6~8.94×10-6,铜、锌、镍的非致癌危害商为3.42、1.05×10-1~8.64×10-1、1.67~9.96,在敏感用地情形下污染物铜、锌、镍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663mg/kg、4970mg/kg、90.5mg/kg,均小于原场调报告非敏感用地下的铜修复目标值6630mg/kg、锌修复目标值49800mg/kg和镍修复目标值2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