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强,尤其是关于人地之间的研究已成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湿地因具有众多生态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性较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恶化、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淡水存蓄和调洪蓄洪功能丧失等问题频发。为了保护岩溶湿地独有的生态功能和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本文以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为研究区,对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相应评价。本研究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年间(1990~2015年)的景观格局类型演变特征及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突变理论模型,对10年间(2006~2015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期间普者黑流域建筑用地和农地面积不断增加,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园地呈现波动变化;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快,其次是建筑用地、湿地和农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缓慢;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来看,农地、湿地、未利用地面积转化最为激烈,而林地和园地面积转化显著,建筑用地面积转化不显著,其中转出面积主要以农地和林地为主,转入面积以农地、林地和湿地为主;不同情景模拟预测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方式各异,情景Ⅰ下,湿地和农地是土地流转的主要来源,主要流向乡镇居民用地;情景Ⅱ下,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增加占用部分农地和林地;情景Ⅲ下,农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林地和湿地是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未来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3)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地和林地的干扰度较高,建筑用地、园地和湿地的干扰度次之,未利用地的干扰度较小,干扰度指数仅为0.2087~0.2180,其中农地干扰度波动较小,其变化范围在0.3758~0.3796,而建筑用地的干扰度指数波动较大,变化率为-14.10%;普者黑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损失度变化显著,其中农地和未利用地损失度较大,依次达到0.5422和0.5514,湿地、建筑用地和林地次之,园地损失度最小,损失度指数仅为0.1197,其中建筑用地损失度变化趋势较显著(P<0.05);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较大,1990~2005年较低生态风险所占比例最大,而2005~2015年期间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中生态风险等级,生态风险在缓慢增加;(4)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渐减小,从5.34下降到4.37,生态脆弱性等级综合表现为中度脆弱;2006~2015年普者黑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较散乱,极度脆弱区由普者黑流域下游向上游转移,且极度脆弱区面积由5 617.09 hm~2减少到3 015.27 hm~2,生态脆弱性恶化趋势有所缓解;2006~2015年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熵值这十年内发生了多次突变,比较10年间三个阶段的突变特征值:第二阶段(2009~2012年)的突变特征值>第一阶段(2006~2008年)突变特征值>第三阶段(2012~2015年)突变特征值,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是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原因,而污染净化、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等为主要驱动因子。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加强流域土地综合治理和人类活动调控,促进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作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