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is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在理论上属于资合公司,但又具有极强的人合属性,股东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对公司的持续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其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闭锁性。当某股东破坏了股东间的信任基础时,公司的人合性基础就会出现裂痕乃至于陷入僵局而不能自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了股东除名制度,该制度在解决公司人合裂痕,维护公司人合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公司法迟迟未引进该制度,直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颁布,该法第17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我国建立股东除名制度的开端,但也存在着诸多争议。至少,该条在股东除名规则的构建上是不完整的,其在实际适用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公司借助股东除名化解内部矛盾的通道,也导致法院在是否允许公司除名股东及如何除名的问题上缺乏统一裁判准则。本文针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存在的不足,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典型域外国家对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进而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以一例有关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决议效力的案例为开端,举例说明了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关于股东除名这一高发纠纷因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统一的裁判准则,法官对此问题的观点不一,导致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进而引出股东除名制度的论题:第二章从公司的"人合性理论"、"契约性理论"、"社团性理论"三个方面介绍了除名制度的法理基础理论,并对各理论进行了评析,得出了各理论学说都难以单独担当股东除名制度正当性的基础。最后笔者折衷各家所长,对股东除名制度的正当性作出了完整充分的理论诠释;第三章以《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7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开端之作存在的不足,从除名事由、除名程序、善后程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其难以承担起股东除名制度重任的结论。第四章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四个典型域外国家的股东除名制度予以分析,并比较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从除名事由、除名程序、除名后果三个方面总结了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五章阐述了构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思考。在除名事由上,笔者建议采取域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将除名事由分为可法定的除名事由和可章程约定的除名事由,既强化了法律规范的可预知性与可操作性,又赋予了公司一定的自治权利;在除名程序上,笔者从前置程序、除名决议规则、排除"离心"股东表决权、设立除名决议撤销之诉四个方面对完善我国股东除名程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笔者从对公司资本的处置和被除名股东的财产求偿权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善后程序的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进行的总结。笔者在此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观点,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认缴资本制的改革的角度论证了完善我国有限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必要性,并期待更多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并提出更多有益的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正>耳鸣指患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感觉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它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状,常受情绪、疲劳、睡眠质量、月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耳鸣的治
论述了统计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指出了现代统计学的三个特征。
网络新闻传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目前人们对它使用的多,但研究不够。至于对网络新闻传播政策法律的研究,目前还鲜有涉足。一、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网络新闻传播比
通过对T91钢VOD冶炼工艺的研究,改变了VOD吹氧工艺,氧气利用率由60%提高到65%,大大降低了钢水的过氧化程度。对VOD还原期的渣料配比和脱氧剂配比进行调整,还原期炉渣的碱度(R)
文中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滑油金属屑末在线检测的智能检屑装置,以金属屑末通过电感式传感器时输出的微弱 AM 波作为输入信号,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处理实现发动机滑油中金
文章从构式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文章认为,"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不属于"为"字发生词汇语法化过程,而是属于构式的语法化过程。"为"表被
<正>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街道办事处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从2012年3月起,街道针对辖区"城中村"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差等状况,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集中整治,实现了辖区市容环境
投掷伤主要包括: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肩关节脱位、臂丛神经牵拉伤。其中尤以投掷骨折合并挠神经损伤最为严重。投掷是部队训练的固定科目,投掷伤是部队最常见的训练伤之一
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个角度 ,剖析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种种体制性矛盾 ,预测了新世纪中国制度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 ,并进而从五个方面概要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城市规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