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为保持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各准则制定机构都把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目标。尽管阻力重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仍然如火如荼的开展,并在其他项目的计量和处理方法的变迁上体现着公允价值的渗透。层出不穷的问题和阻力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当今世界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上的滞后,也使得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探讨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学与会计学相比较的角度,从成本,进而从历史成本入手,阐述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变迁,以及伴随的相应的变迁。结合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七辑《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对公允价值与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关系,特别是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关系进行分析,认同SFAC7中提出的“现值用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新起点计量时,其唯一的目标是估计公允价值”的观点。本文将公允价值的应用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主要选取了国际上先进的和具有代表性的IASC(IASB)和FASB的研究成果,以其相关的准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IASC和FASB对金融工具披露、确认和计量的建议和规定,论述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状况是:分类处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分析了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阻力来自银行,因为银行持有大量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损益当期予以确认,消除了银行的利得交易能力,当公允价值波动较大时,银行的损益的波动也随之增大,影响其财务形象,加大经营风险。介绍了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尽管阻力重重,问题多多,准则制定机构始终目标明确,努力不懈。对公允价值在其他项目上的应用也进行了分析,说明公允价值不仅仅是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早已并将长期用于其他项目。按照是否与现值计量有关,将这些项目分为两类。通过这些项目会计处理方法的变迁的分析,表明公允价值已渗透到财务会计的各个领域。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很滞后,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几乎是一片空白,在非金融工具上,准则和实务均经历了从无到有,先提倡后回避,避而又谈的过程,准则前后矛盾、混乱。本文对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造假并非公允价值之过,井就全面正确使用公允价值提出几条建议:(1)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培养公允价值观念,尽快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体系;(2)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提高信息等技术水平;()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打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5)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6)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水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这部分首先探讨了经济学和会计学上成本的异同,进而对历史成本的特点及优劣进行分析。接着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价值转化为价格、会计学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以及公允价值的涵义进行了阐述。然后指出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介绍了伴随着公允价值的应用,会计上产生的相应的变迁。 第二部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 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首先从金融工具入手,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点叙述的基础上,阐述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和经济的冲击,变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必要性。接着介绍和分析了主要准则制定机构FASB和 IASC的研究成果以及导致目前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上应用不彻底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对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指出尽管问题多多,阻力重重,准则制定机构始终目标如一、努力不懈。 第三部分:公允价值在其他项目上的应用 这一部分也是较重要的章节。笔者首先指出公允价值并非只用于金融工具,早己涉及将继续用于其他项目,并按是否与现值计量相关将这些项目分为两类,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公允价值己渗透到财务会计的各个领域。 第四部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建议 这部分是本文的升华篇。笔者首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先用后弃、避而又谈的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因公允价值被用来造假而回避公允价值,是一种讳疾忌医的做法,并对全面正确使用公允价值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