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就业趋向多元化,大学利益相关者要求共享教育成果,以及大学内涵式发展指向学生发展,均对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挑战。为切实提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厘清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满足其博士生涯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然后在核心能力框架之上选取科学的培养途径。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了W高校和Z高校的40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生导师。然后,借助Atlas.ti(8.3)软件分析访谈转录稿,从中归纳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建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框架,了解其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和培养现状。本研究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中心”界定为问题解决能力,即“敏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擅于解决问题”。将核心能力的“六个子项”归纳为:熟练的方法技术,良好的表达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基本的组织管理,畅通的合作交流,健全的心理素质。研究结果发现,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制是主要途径,项目制为培养载体,课程教学是辅助机制,学位论文是质量保障,学术交流为活力之源,自我培养为落实途径。“六条途径”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和核心能力获得。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培养目标主要为“单向度”的博士研究生,目标设定较为单一,存在核心能力短板。二、单一学术职业导向的培养途径,表现在导师指导局限于学术能力层,实践类型项目缺乏,课程教学发力不足,学位论文搞一刀切,学术交流作用有限,自我调节能力欠缺。三、培养评价中“唯科研”机制的失衡。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者建议:一、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对标核心能力,完善培养目标;二、改进培养途径,引导导师适度关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非学术能力,增设必要的实习实践活动,规范课程教学,合理制定学位论文条例,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指导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进行自我调节;三、改革评价机制,打破“唯科研”机制的失衡状态,切实关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发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