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术后宫颈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60个月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宫颈间质浸润深度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妇科中心接受手术早期宫颈癌患者(Ⅰ A2~ⅡA2)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共计282例。治疗为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广泛子宫切除术(或改良的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手术组织标本均由我院两名高级职称病理专家进行病理诊断。宫颈癌患者的分期基于国际妇产科医师联合会的临床分期标准(FIGO,2009)。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患者年龄。(2)病理学特征: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临床FIGO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状态,肿瘤脉管癌栓,宫颈间质浸润深度。(3)早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深部间质浸润的其他影响因素:肿瘤直径和是否新辅助化疗。单因素分析用于研究间质浸润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间质浸润深度影响显著的临床和病理因素进行多元分析,确定哪些因素是宫颈间质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观察不同间质浸润深度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6岁,≥35岁患者262例,<35岁患者20例,将病理类型分为两组:鳞癌及非鳞癌,组织分化程度:分化良好(G1)130例,中度分化(G2)88例,分化差(G3)64例。脉管癌栓:119例淋巴血管间隙浸润阳性,163例淋巴血管间隙浸润阴性。淋巴结转移:163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119例淋巴结转移。肿瘤FIGO临床分期:ⅠA2期7例,ⅠB1期130例,ⅠB2期62例,ⅡA1期82例,ⅡA2期7例。术前共131例新辅助化疗和151例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病灶≤4cm者213例,病灶>4cm者69例。与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相关的因素: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间质浸润深度≥1/2与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新辅助化疗和肿瘤直径相关(P<0.05)。它与患者年龄,肿瘤细胞分化,组织学类型,宫旁浸润,新辅助化疗和临床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脉管癌栓阳性,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是宫颈间质浸润≥1/2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生存曲线显示:宫颈间质浸润≥1/2的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为78%;间质浸润<1/2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 94%(P<0.05)。结论:1.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宫颈间质深部浸润的因素有:淋巴结转移,肿瘤脉管癌栓,肿瘤直径及新辅助化疗。2.脉管癌栓形成,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是间质深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阳性率越高,淋巴结转移越多,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宫颈间质深部浸润的检出率越高。3.对于间质浸润深度≥1/2的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间质浸润患者1/2。因此。对于子宫颈深部间质浸润的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和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