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的梨园试验区和桑园试验区内梨树(Pyrus soroti-na.)-黑麦草(Lolium perenneL.)、梨树(Pyrus soroti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桑树(Morus albaL.)-黑麦草(Lolium perenneL.)、桑树(Morus alba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4种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4种模式的根系和非根系土壤pH值、土壤有效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C、N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4种模式中的根系与非根系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月份变化而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根系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非根系,根系效应明显。4种模式的根系和非根系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7月份最高,而真菌数量在9月份最高。
2、4种模式根系和非根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存在明显的根系效应,两者变化趋势相同,且显著高于对照,7月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3、各个模式的根系和非根系土壤养分也表现出显著的根系效应,都显著高于对照。根系和非根系土壤有效养分的月变化趋势相同,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根系土壤的pH值显著低于非根系土壤,在7月份pH值最低。
4、根系和非根系土壤微生物数量在4种模式中,桑树-紫花苜蓿模式最高,梨树-黑麦草模式最低;根系和非根系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桑树-紫花苜蓿和梨树-紫花苜蓿较高,梨树-黑麦草和桑树-黑麦草较低;根系和非根系土壤pH值表现为桑树-紫花苜蓿最低。
5、根系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根系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根系土壤pH值大小呈负相关;根系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与根系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与根系土壤pH值大小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