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可延展柔性电子电路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和智能设备,对可延展柔性电子电路电学特性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因此,建立具有分析可延展柔性电子电路性能的设计平台十分必要。本文建立了可延展柔性电子电学性能设计与分析的平台。首先,为仿真分析一个完整的可延展柔性电子电路的电路性能,建立了对可延展柔性电路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仿真分析的设计平台。其次,结合了柔性电子电路转印工艺技术的特点,针对可延展柔性电子系统显著区别于PCB技术的“软硬结合”的特点,基于柔性电子设计平台,解决了大形变条件下集成电路库元件模型和互连特性建模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包括如下三点:1.建立了柔性电子设计平台。柔性电子设计平台主要具有柔性互连导线建模、柔性器件建模、柔性电子电路系统仿真、柔性电路布局布线仿真等功能。(1)柔性互连导线的仿真建模,对于单根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进行寄生参数提取、频域上S参数分析和时域上延时分析,对于耦合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进行频域上S参数分析和时域上串扰分析;(2)柔性器件的仿真建模,对于柔性电阻和柔性电容分别进行参数提取对比,对于柔性的NMOS和PMOS器件进行电学性能仿真分析;(3)柔性电子电路系统的仿真分析,以柔性比较器为例,对柔性电路功能及其电学性能进行仿真验证;(4)柔性电路布局布线规则,以柔性放大电路为例,对柔性互连布局布线进行仿真验证。2.建立了单根可延展柔性互连线S参数模型和耦合可延展柔性互连线串扰模型。对于单根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S参数模型的建立,首先,在考虑趋肤效应和互连导线的形变情况下对互连寄生参数进行提取分析;然后,搭建起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等效电路,利用基尔霍夫定律获得导线传输矩阵;最后,将传输矩阵进行变换获取互连S参数模型。对于耦合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串扰模型,首先,进行相应的寄生参数提取分析;其次,搭建起耦合互连导线等效电路;最后,利用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出串扰电压。建立的S参数模型与柔性电子设计平台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误差仅有3%。建立的耦合可延展柔性互连导线串扰模型与仿真结果对比,误差为10%。因此,所提出的模型均较为精准描述可延展柔性互连的电特性,并可以应用到柔性电子系统中。3.柔性晶体管小信号模型参数提取分析。以NMOS器件为例,对比转印前后器件的性能变化情况。对于器件跨导Gm,由于柔性PDMS衬底整体掺杂浓度变小,器件的阈值电压变小,漏电流Ids变大,器件跨导变大;对于器件输出电阻Rds,由于是将MOS管的功能模块转移到柔性衬底上,所以一部分衬底材料由半导体材料变成绝缘体材料,衬底等效出来的寄生电阻变大;对于器件栅电容Cgs,Cgd,当改变上层硅厚度时,随着上层硅厚度的减薄,栅电容随之减小。对于器件结电容Cds,由于在发生转印前后,器件的功能模块部分结构并没有产生影响,所以其结电容不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在谐振电路中,品质因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一般教材对RLC串联谐振电路和RLC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讨论较多,品质因数一般定义为电压或电流之间的比值.对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的
本文通过磁耦合共振的无线输电技术实现了对旋转LED主板的供电,并研制出一套旋转式LED点阵显示演示仪;通过STC12C5A32S2单片机实现对LED的控制和显示;通过红外通信实现对显示
近些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等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使用3G/4G网络进行上网,而对于无线WiFi网络的使用与日俱增,Wi
在中国,对于转型和发展的讨论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息过。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在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因而结构变迁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改
尼曼匹克病C型(NP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脂质贮积病,主要累及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自婴幼儿至成人均可发病,儿童期多见。新生儿期持续存在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脾脏
文章利用2007年3月~2011年2月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因子风险计量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状况从纵向动态变化和横向
<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既可推动云南自身发展,也可彰显区域生态优势,充分展示云南科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使云南在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基于临床用氧的不同需求,结合变压吸附和膜法空分两种常温空分技术,对制氧设备、缓冲存储、氧气提纯、控制系统及管路系统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与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数据维数越来越高,数据库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那么怎么从海量高维数据中快速找到目标数据成了一个难题。对于低维的小数据集,我们可以
在详细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研究方法的内容及优缺点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众多学者对中国经济TFP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与质量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