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小说现象看文学观念的变化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元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对中西方元小说现象的研究去透视文学观念是如何由传统小说的“以虚构为真实”发展为现代小说的“以虚构为虚构”。本文涵盖绪论一节总共由五大部分组成,共分四个章节从宏观/微观角度对元小说作一个较为系统的考察。其中绪论部分对“元小说”作了一个界定,简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元小说的必要性。第一章首先探讨了“元小说”称法的多样性并在众多概念中作出说明:本论文之所以用“元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名称是取学术界常用的众多命名中的“最大值”;然后梳理了从早期的非自觉元叙述到现在的自觉元叙述的变化过程。第二章则论述了“以虚构为真实”的拟真叙事通过自我反观意识的逐渐加强,最终发展到“以虚构为虚构”的虚拟叙事。第三章把元叙事和元小说置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视野下分析,并指出元小说是如何通过其自我意识的变化从“反映现实”滑向“语言游戏”的。第四章讲语言在文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学世界乃至现实世界都是语言所建构的,都具有可选择性。元小说的出现不仅仅是文学又一次自觉的表现,还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反思之后的必然现象,是中心主义解构之后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文化。从“以文为真”转变到“以文为文”并不仅仅意味着文学观念的变化,还显示出人类对外在世界思考方式的转变。所有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是一个不断被解构又时刻被建构着的世界。固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不可避免,因为人类文化的延续与社会的运作必须由某种价值体系来维系,但是我们需要用辩证的发展的姿态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任何系统可以成为恒定的“主宰叙述”,可以压制、剥夺其他“非中心叙述”的话语权利。本文正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去构架全篇的。
其他文献
在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中,反复出现的弄堂意象是其笔下人物活动的核心舞台,并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越过上海这座城市的声色犬马,王安忆看到“都市民间”的光彩熠熠——弄堂里
丰城矿务局(丰矿)地处江西省丰城市境内,是省会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及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圈内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丰矿话在中国工业地区的语言状况中具有典型性。它是一种在城市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