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克氏综合征患者ICSI-PGD助孕胚胎异常分布及临床结局分析研究背景克氏综合征(KS)的常见表现为无精子症,少数表现为严重少弱精子症,可通过睾丸取精术(TESE)或自行取精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技术助孕治疗。鉴于该病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XY,异常精子和胚胎的比例升高,很多专家提倡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以降低后代流产和出生缺陷的风险。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生儿通过仅行ICSI(未行PGD)的助孕技术诞生,并且该病患者所获精子中绝大多数为正常的,使得PGD在KS患者辅助生殖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KS患者的胚胎异常比例及PGD后助孕结局,探讨PGD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辅助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2012-2015年我院收入的以体外射精所获精子行ICSI-PGD助孕的14个KS患者,总结分析其15个周期的胚胎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并与文献中行ICSI或ICSI-PGD的助孕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在有明确检测结果的115枚胚胎中,有57枚为XX,43枚为XY,其他15枚胚胎性染色体组成异常(13%)。2.在16个移植周期中,共移植了28枚胚胎(1.54±0.72枚/移植周期),胚胎种植率为50%,生化妊娠率75%,临床妊娠率为68.75%;共有11个正常的婴儿出生(3个男婴、8个女婴),3例继续妊娠。3.与2003年的2个历史研究中性染色体异常的胚胎比例(13.3%、17.9%)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959;P=0.723);但远远高于35岁以下的不孕症人群中胚胎的性染色体异常率(3.4%)。然而,使用体外排精精子行ICSI与行ICSI-PGD的KS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相比较,两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412:P=1.00)。结论KS患者的胚胎异常率增高,然而对于妊娠结局的影响较为局限。但考虑到流产风险,PGD的临床应用仍有一定意义。目前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仍需要大样本的病例及远期随访以探讨各种助孕方式对KS患者的意义。第二部分圆头精子症患者受精过程、ICSI助孕结局分析及其与DPY19L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圆头精子症是一种发病率小于1%的严重畸形精子症。目前已证明,DPY19L2基因是其主要致病基因。而因精子特异性的激活卵子的重要因子磷脂酶Cξ (PLCξ)的缺失或减少,常规ICSI助孕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均低下,通常辅助卵子激活技术(AOA)的应用可以提高受精率,另外有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活动精子细胞器形态检测(MSOME)、透射电镜(TEM)等技术挑选存在部分顶体结构的精子行IMSI获得受精。目前为止,尚无研究总结报道不同突变形式的圆头精子症患者行ICSI或ICSI+AOA或IMSI的助孕过程有何种差异。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助孕方式对圆头精子症患者体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和DPY19L2不同突变形式与体外助孕过程是否有相关性,以辅助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2013-2014年我院收入的6例圆头精子症患者进行DPY19L2基因的检测,收集其临床数据,根据不同助孕方式及不同突变类型,分别统计比较其助孕结局,包括受精率、卵裂率、D3天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结果1.6个患者中,4个患者发生DPY19L2基因的突变(66.7%),其中3个患者为该基因的完全缺失,1个患者为该基因的点突变(c.869G>A)。2.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中,不论是否有DPY19L2的突变,行传统ICSI的患者均未受精;而改行ICSI+AOA后受精率达到44.4%,优胚率达到62.5%,然而移植后均未受孕;对于在ICSI中发现正常精子者,IMSI后受精率只有20%,优胚率为66.7%,移植后未受孕;部分型圆头精子症患者行IMSI后有62.5%卵子受精并发育,移植后均未受孕。3.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发生点突变者行ICSI+AOA和IMSI后受精率分别为87.5%和33.3%;而DPY19L2完全缺失的患者行ICSI+AOA和IMSI受精率均极低(0%,11.1%)。结论圆头精子症患者中AOA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受精率。其助孕结局与基因型及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即使应用AOA技术,发生DPY19L2基因点突变的圆头精子症患者、部分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助孕结局明显优于完全型DPY19L2基因全缺失的圆头精子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