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转换生成语法是对语言学界最有冲击力的理论之一,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认识,使语言学研究从注重语言表层现象的研究逐渐过渡到了对语言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上。研究方法也从结构语言学的注重语言表征现象到分析语言背后驱使与控制机制上。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语言在深层结构的框架下转换成表层结构以适应实际使用需要,而这一转换通过移位来实现。名词短语的移位(NP移位)一直是众多学着研究的焦点,NP移位主要涉及三种结构:被动句,提升结构和无宾格结构。本文主要讨论名词短语在提升结构中的移位。 在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体系中,提升结构的产生分别与句法,语义和词汇相关,但是由于不同领域划界不清,彼此影响却又没有明确分类,众多学着对提升结构形成及其驱动因素认识不清,在句法解释中混杂语义解释,在语义解释中研究句法,因而造成了该理论体系解释不充分,反例频现的现象。 传统角度认为,提升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含有“提升动词”,一类含有“提升形容词”,之所以命名为“提升结构”是因为其中的提升动词或提升形容词能使其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这种移位通常称为“提升”,即NP提升。 本文首先对以往对于提升结构的研究进行回顾,相关涉及理论将会一并提及并给出分析和解释,这其中主要包括题元理论,格理论,X-bar理论等。随后,本文采用赵彦春关于人类语言的基本逻辑模版假说,论证了提升结构解释不充分的诸多情况,有力地反驳了题元理论,格理论在具体操作中的解释不充分性,否定提升动词和提升形容词。并且,根据赵彦春的“非格假说”来驳斥格理论框架下的提升机制,最终根据赵彦春的纵向指派否定提升结构以及名词短语移位的句法存在,最终认为提升结构只是参数并非原则。并通过逻辑模版对所谓提升结构进行重新解释,为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