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莲柴胡汤治疗介入术后虚实夹杂型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iccancer,PHC),简称肝癌,系原发于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具有发现晚、发展快、治疗难、预后差的特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10种肿瘤之一,占全世界每年新发现恶性肿瘤的4%,我国肝癌病例数约占全世界肝癌总例数的43.7%。就死亡率而言,肝癌在全球男性恶性肿瘤中居第7位,女性中居第9位。我国肝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胃癌。由于肝癌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缺乏针对此病的特异性治疗。现代医学采用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其总体疗效并不乐观,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中医学文献中,虽然无肝癌的病名,但相似的症状和体征记载十分丰富,多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黄疸”、“臌胀”、“胁痛”等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而形成的。肝癌的病因病机总的来说是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毒邪为标。 导师陈泽雄副教授依据中医对肝癌“正虚邪实”、“本虚标实”这一发病机制的根本认识,认为邪正关系始终是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故“扶正祛邪”是治疗肝癌的根本大法。莪莲柴胡汤是导师对肝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健脾疏肝、解毒散结的功效。既往应用临床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有一定的意义。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2005年1月到200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住院和中医科门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共45例,年龄40~64岁。 2.分组及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组,治疗组(莪莲柴胡汤为主+西医常规处理)22例,对照组(西医常规处理组)23例。 两组资料基本上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莪莲柴胡汤组成:莪术、半枝莲、柴胡、黄芩、法夏、党参、大枣、甘草等。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各150ml,上、下午分服。两组疗程为4周,在1周及4周观察并记录肝功能情况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3.观察指标:观察对象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恶心、纳差、腹胀、疲乏、发热、肝区疼痛)积分的变化、甲胎蛋白测定、肝功能(ALT、AST、ALP、TBIL、DBIL、IBIL、ALB)等用药前后变化。 4.统计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两组的基本资料、治疗前症状积分及主要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其症状改善、生化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对临床症状及主要肝功能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前AFP均较正常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组AFP下降较对照组快速而持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 1、支持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病情诊断、疗效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 2、本方能降低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能保护肝脏,促进受损肝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增加介入化疗栓塞的治疗效果。 3、本方对肝癌介入术后属肝郁脾虚血瘀型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说明中医药辨证处理与介入疗法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有协同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