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养分平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一季作物为单元,通过大田试验和文献资料分析建立在农田系统尺度下土壤初始养分状况、施肥量与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植株养分含量、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变化关系的单养分限制和养分综合作用模型。模型的建立考虑了与土壤和气候之间的耦合,增强了模型的适用范围。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达到较高的相关度。养分平衡模型的建立减少了由于采用植株养分含量平均值分析所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养分管理和农田养分循环分析的精度。利用所建模型对淮北滨海地区和里下河地区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养分动态进行分析。 土壤肥力决定着作物的目标产量以及肥料的施用量,是养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江苏响水县为例,选择10项肥力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把土壤-肥料-作物-行政图等融合于一体,建立了以土壤测试为基础,养分平衡模型为依据,具有定量、长期预测以及多目标决策等功能的农田养分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使决策仅依赖于作物特征参数、主要的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以及气候条件的输入,而不涉及决策系统本身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养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通用性。
其他文献
植物类病变(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 LRD)是指植物在没有受到任何明显逆境胁迫、物理损伤或病原物侵害的情况下,自发地形成类似于某种病原物侵染后产生的坏死斑的现象。
本研究应用冠层分析仪和光合测定系统,通过分析不同熟期、不同产量类型的大豆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生理、冠层内微生态环境变化,探讨高产品种(系)的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为合理栽培措施的运用及生态育种指标的有效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LAI、叶倾角及叶片分布变异系数均与冠层辐射特性密切相关,光分布是影响叶片光合生理活性的重要环境因素,叶气温差大小能反映叶片生活状态的好坏,CO_2
虫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控制害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随着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大面积推广,昆虫会逐渐对其产生抗性。人工合成新的杀虫基因不仅拓宽了现存基因的杀虫谱,而且是延缓昆虫对转基因抗虫植物产生抗性的一种有效策略。 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 1.以获得抗双翅目害虫如稻瘿蚊的转基因抗虫水稻为目的,将来源于细菌cry11Bal基因(NCBI:X86902,其编码的81,29
本研究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分别将含有抗白粉病基因、抗条锈病基因以及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基因导入优良品种北农6号和京冬8号,在保持受体品种原有优良性状的基础上,通过抗病性鉴定、分子标记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具有抗病、优质基因的植株和抗病性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系或株系。结果如下: 1.在以含有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的品种荔垦2号为供体、京冬8号为受体的D_1代中,通过分子标记鉴定获得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