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意义使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它又因为英文译本之多而受到翻译学界众学者的重视。目前一共有四个版本的英译本,分别是1933年美国学者赛珍珠的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1937年英国学者杰克孙的WaterMargin,1980年中籍美人沙博理的Outlaws of the Marshes以及英国学者登特-杨的Marshes of Mount Liang(由香港中文大学于1994至2002年陆续出版)。其中以赛珍珠和沙博里的译本最具有影响力。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外界想更加了解中国的渴望越来越强。虽然现在《水浒传》的英译本已经有很多,但是都是在过去不同的背景下翻译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已经不能满足现有读者的需求。因此经典作品的复译应该得到重视。这部著作在国内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并且它在国外也深受国外读者的喜爱。所以做好《水浒传》等经典作品的翻译对于传播中国的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经典作品本身蕴含的丰厚的文化信息也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中的汉语俗语的翻译也成了译者的一个难题。汉语俗语是人们之间口语相传、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成语四项。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而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很深厚,有的至今还在被人们广泛应用,有的却只存在辞书中。我国对汉语俗语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民人俗语曰‘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史记·滑稽列传》)。但是对汉语俗语的研究却仅仅只是对汉语俗语的整理和编纂以及对其出处的追寻,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研究。比如说杨慎的《古今谚》、翟灏的《通俗编》、钱大昕的《恒言录》以及杜文澜的《古谚谣》。而到了二十世纪初,对汉语俗语的研究,不仅在整理归类方面,还有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步。这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谚语和歇后语两方面。例如郭绍虞先生于1921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的《谚语的研究》以及任访秋先生的《谚语研究》。但是这时期的汉语俗语研究没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学者越来越注意到汉语俗语具有的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特性,并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这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温端政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对汉语俗语很有兴趣,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周边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日本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汉语的歇后语,比如川濑正三的《歇后语集》、腹部隆造的《对中国歇后语的研究》以及香坂顺一的《中国歇后语》。韩国则是对汉语俗语做了一些整理,比如《中国汉语俗语词典》和《中国流行汉语俗语举例》的出版。在新加坡也有类似的词典,比如说《流行成语和谚语小词典》。而西方对于汉语俗语的研究则是寥寥无几。所以在中西文化不同的大背景下,对于汉语俗语的翻译是否能够被受众理解也成为了对译者的巨大挑战。从古至今,作品的翻译是围绕源语文化还是围绕目标语文化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异化”和“归化”。赛译本和沙译本是《水浒传》中比较受欢迎的译本。相比较而言,赛译本在国外较受欢迎,而沙译本在国内较受欢迎。但是在国内赛译本因其“过度”异化而受到广大学者诟病,沙译本则因其通顺易懂受到欢迎。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水浒传》这两个英译本中的汉语俗语的翻译来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汉语俗语中的运用。“异化”和“归化”这两个概念是于1995年被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中首次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是在德国哲学家施德尔马赫的影响下提出的。韦努蒂认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也就是说,“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才去相对于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作者向读者靠近,采取读者习惯的阅读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本文中研究的汉语俗语都出自《水浒传》,涉及的俗语中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世俗和其他。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和作者能力的不足,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只研究前三项,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本文选取前70章节的45个俗语的两个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定性研究方法试图找到赛珍珠和沙博里在翻译汉语俗语中采用了何种翻译策略、何种因素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最后的翻译效果。在对两译本汉语俗语翻译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作者的意图、文本类型以及读者需要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意图。作者的不同意图可以使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就翻译效果而言,赛译本在国外较受欢迎,而沙译本在国内较受欢迎。但是在国内赛译本因其“过度”异化而受到广大学者诟病,沙译本则因其通顺易懂受到欢迎。最后作者发现赛译本中归化策略的使用占四分之一,而沙译本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使用比例相当,甚至于异化策略的比例略高一些。这说明在两个译本中译者都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异化和归化策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对于读者而言,能够保留源译本的文化特色并且阅读通顺是理想的译本,所以对于经典的作品的翻译还是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整个论文的大致介绍,包括写作背景、写作意义、写作方法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诠释了汉语俗语以及《水浒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展现了论文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第四章中,作者对《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的汉语俗语的翻译进行了详尽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了沙译本和赛译本及后续研究价值所选择和应用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启示、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