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南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ilver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作为亚洲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的变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JMA逐月的海温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IP5模拟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关系;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南亚季风区分为南亚西区季风区(2.5°-20°N,35°-70°E)与南亚东区季风区(2.5°-20°N,70°-110°E),分析比较了1976/1977年气候突变前后印度洋-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别与南亚东区夏季风、南亚西区夏季风强度关系的差异;评估了CMIP5模式对印度洋-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南亚(东区、西区)夏季风强度关系的模拟能力;比较了Fgoals-s2模式对西太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关系的模拟和再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相比西太暖池SST,西太暖池上层海洋热含量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具有更强、更稳定的预测能力。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前期冬春季节西太暖池热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前期冬春季热带西印度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太平洋热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其上空的Walker环流、西太副高以及南海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强度产生影响;热带西印度洋热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其上空的气压以及反气旋对南海夏季风强度产生影响。(2)1976/1977年之前南亚西区夏季风强度与春季热带南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相关比较显著,1977年后相关不显著;1976/1977年后,南亚东区夏季风强度与热带中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相关性比较显著,而1976年之前相关分布不显著。南印度洋热含量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南亚西区夏季风产生影响,而热带太平洋热含量的变化主要通过ENSO对Walker环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南亚夏季风强度。(3)CMIP5模式中,多数模式可以模拟出1976/1977年南亚东区夏季风强度的转变,但只有少数模式能模拟出1976/1977年前后南亚西区夏季风强度的转变;大多数模式可以模拟出南亚东(西)区夏季风强度与印度洋-太平洋热含量相关关系的空间分布,有的模式模拟的相关关系在1976/1977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再分析资料获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虽然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南海-南亚夏季风强度与热含量的相关分布的空间特征,但是模拟的相关系数普遍偏弱(部分偏强),这可能与复杂的海气耦合过程有关系。(4)Fgoals-s2模式可以模拟出西太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负相关关系,但与融合了观测数据的再分析资料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再分析数据中4月份100米以上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关性最好,两者相关系数为-0.67,超过99.9%置信检验;而Fgoals-s2模拟结果显示2月份65米以上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关性最好,两者相关系数为-0.47,也超过99.9%置信度检验。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交通运输和邮政也对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石油全球储备量正在减少,汽车排放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大众对环保
农业属于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及生活水平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人类的历史中农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发展,而农业也推动着科技
通过分析原中心钻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问题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些原因,改进了中心钻结构及机床加工范围,完善了加工工艺,从而解决了中心钻在使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
目的:运用线栓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察黄芪总皂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脑梗塞百分率的影响.方法及结果:应用二因素五水平均匀设计方法,观察到黄芪总皂苷16 mg/kg和三七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类短视频APP爆红。作为短视频APP的第一受众,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思辨能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现象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社
相干联合处理小卫星编队雷达接收的地面回波可在获得大的成像测绘带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方位分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应用前景。然而复杂的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误差尤其是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