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MMP-9、hs-CRP、IL-6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表现形式,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斑块破裂或表面破损、血管收缩及血栓形成有关,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引起以上临床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ACS的发生主要与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脂质核心大、表面纤维帽薄的斑块性质不稳定,易于破裂,反之亦然。此外,病变局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研究显示,在AS斑块周围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故有人将AS看成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在ACS与这些因子方面,如尿酸(uric acid,U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究竟这些因子在ACS中发挥怎样的相互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来寻求它们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并探讨这些相关因子检测应用在ACS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7±12.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0±11.2岁。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1±10.9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空腹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UA、MMP-9、hs—CRP、IL-6水平,并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分析这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AMI组、UAP组尿酸、MMP-9、hs—CRP、IL-6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MMP-9、hs—CRP、IL-6的浓度显著高于UAP组(P<0.01),AMI组与UAP组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MMP-9、hs—CRP、IL-6的浓度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逐级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水平在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尿酸、MMP-9、hs—CRP、IL-6之间皆具明显相关性(P<0.01)。 结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尿酸、MMP-9、hs—CRP、IL-6水平明显升高,四指标之间均具呈正相关,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检测和诊断,尤其是MMP-9、hs—CRP、IL-6水平。 2.MMP-9、hs—CRP、IL-6水平与多支病变有关,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尿酸只在病变程度严重时有意义。
其他文献
类固醇激素受体辅激活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作为一类转录协同因子,能够与多种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并增强其转录活性。SRC-1是SRC家族(SRC-1/NCoA-1、SRC-2/GRIP/TI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理念以来,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小额贷款在实际推行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报道中,地方电视媒体由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共同的区域情感表达、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等特点,能够为中央级宣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