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道德恐慌的形成和发展——以人民网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国人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产生对道德现状的忧虑和不满,引起社会对“道德冷漠”的恐慌。在道德恐慌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人民网对“小悦悦”事件相关报道为例,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道德恐慌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通过信息的选择和报道的语言策略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了对事件的构建,导致公众认知事件时受到媒体倾向的影响。媒体的这一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恐慌的发生.在道德恐慌形成后,媒体又通过发表评论、引述权威观点,报道公众反应、预言类似事件等方式推动道德恐慌进一步扩散。在道德恐慌后期,媒体逐渐恢复理性,对社会道德状况持积极态度的报道占据上风,道德恐慌得到抑制。在媒体兴趣减弱和社会控制权力的共同作用下,道德恐慌逐渐消退。此外,本文还发现道德恐慌借助网络传播更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影响迅速扩散,波及面广。根据对“小悦悦”事件道德恐慌发展过程的分析,本文对道德恐慌的进程模式进行观察,将这一模式与西方现有研究的结果比较后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恐慌的进程模式具有一些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所没有的特征。研究结果认为,要减少道德恐慌的发生或防止道德恐慌形成后的无限扩散,需要提高公众理性解读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的能力,排除报道中的不实信息和情感偏向,理性使用微博等新媒体。同时,需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保持客观和理智,提供公正开放的信息平台。
其他文献
期刊
俄乌关系在整个欧洲大陆政治空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俄乌关系影响着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动力。顿巴斯地区冲突,爆发在欧洲的中心,威胁着整个欧洲大陆的安
民俗节庆作为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传播环境中,不断的调整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陕西安康汉江龙舟节作为安康地区极具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