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大麦生长的影响,我们以大麦双单倍体群体(DH, Steptoe x Morex)为材料,研究在灌水和不灌水两种不同的处理下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情况。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次重复,在08-09和09-10年两个连续生长季节进行比较实验。实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实验地进行。2008-2009年,以117个双单倍体个体和双亲共119个大麦品系为材料,调查了在两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小穗数、穗粒数、穗长、穗下颈长,单株产量及千粒重。2009-2010年,由于实验地的限制,只安排了上年度119个体中的58个材料的比较实验,并调查了一下性状:单株分蘖、株高、穗粒数,穗长,穗下颈长,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千粒重。在这两个两个实验,设置试验小区为15米长,1.5米宽,面积22.5平方米,行间距0.25m。播种前,每亩施化肥25公斤/亩(374.98公斤/公顷),氮和磷比为1:1(N:P=1:1)。播种于每年10月10日进行。在每个小区,每个品系种两行,行长1.5m,行宽0.25m,株距1寸。灌溉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播种三个月后,第二次是第二年的三月。灌水量按照本地区小麦的灌水标准为10立方米/亩或(150立方米/公顷)。待植株成熟后收获,所有的植株的收获在同一天(2009.6.10和2010.6.10)进行。收获后,在室内考并统计数据。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在水分胁迫对栽培大麦在全生育期的影响,研究DH群体不同个体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表现,筛选出最好的抗旱品系用于培育抗旱耐逆大麦新品种。同时,也为利用DH群体进行抗旱性状基因定位与克隆提供农艺性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大麦的株高和产量,造成大麦株高显著降低并严重影响大麦的产量,但对其他的性状影响不是很显著。因此,可以把株高和产量作为大麦抗旱性评价的指标。此外,我们还采用ISJ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中国地方水稻(Orvza sativa L.)品种的指纹图谱,以鉴定种子的纯度。提取发芽22天嫩叶的基因组DNA。总共9个ISJ引物鉴定了来自湖南北部和湖南南部两个不同种群的24个品种群内和群间的多态性。结果9条引物扩增出1607条可判读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463(占91.03%)多态性条带。同时,不同引物的具有不一样的扩增效率,E4引物平均扩增出24条带而R2扩增出261条带,E4没有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而R2扩增出237条差异条带。每一个品种可以扩增出1到10条条带。其中引物R2,R4和E4-1是多态性最高的引物。这24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的介于0.42到0.90之间,平均为0.67。其中,油米与湘早和湘糯遗传相似性最小,而品种R207和R507遗传相似性最高。UPGMA法聚类分析表明根据遗传相似性可以把这24个品种分为三大类:第一组有9个品种,第二类有6个品种,第三类有9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