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英译中国古诗的文学他国化历程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hanica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里·斯奈德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诗坛和环保界的重要诗人和环境保护社会活动家,也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促使者。但文学的交流不是一个简单的‘受’与‘予’的事实,斯奈德与中国文化之间构成的就是接受与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语境下,基于美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译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理解,斯奈德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加强主体性身份,对中国文化进行文化过滤,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接受,从而也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场中发生了变形。同时斯奈德也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中国古诗的某些内容还促进了斯奈德整体论环保意识的形成、佛教禅宗的本土化以及地方意识的强化。他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法、诗歌主题和典故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风格,很好地实现了将他者为我所用的目的。他所翻译的寒山诗在美国五六十年代影响深远,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使得寒山成为“垮掉一代”以及嬉皮士的精神偶像。在他后期所翻译的另外十七首唐诗,虽没有像寒山诗一样被经典化,但在经过一系列话语变异后,也成功地完成了文学他国化。这种他国化主要体现在译者立足于本国文学的文学传统及其文化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的前提下,对中国诗歌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美国所化,从而使传播出去的中国文化成为美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为达到译者本身以及预期读者的要求,斯奈德的翻译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美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带有明显的再创造痕迹。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以斯奈德的英译中国古诗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时代和地缘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以及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斯奈德的影响,从译诗最初的选择、翻译过程到译文的形成。并对斯奈德是如何将美国本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译文中,以及译诗如何在美国实现了文学他国化这一转变过程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其他文献
萨满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遍布区域较广,且在我国的北方民族与部落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传布,因而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对萨满教的信仰,并由此衍生出了具有深远影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两年来,国家电投重组取得了1+1>2的改革效应,初步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走在了电力企业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前列。2015年5月,原中电投集团与国家核电重组为国家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关键词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关键词”的概念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细细体会文章语言,对 提升学生的思维、包括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