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Bencephalitis,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孳生地多为稻田,广泛接触农业用杀虫剂,由于杀虫剂的连续大量使用加之蚊虫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等因素,导致了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三带喙库蚊已经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迫切需要对杀虫剂抗性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蚊虫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某些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而蚊虫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会影响虫媒病毒在其体内的增殖发育,最终影响蚊虫对疾病的传播。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三带喙库蚊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物抗性,并对其靶标基因(钠离子通道基因和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进行研究,分析基因频率与生物抗性之间的相关性,了解三带喙库蚊种群Kdr和AChE抗性基因频率的现状并推测抗性发展趋势。另外还对不同种群三带喙库蚊进行经口感染乙脑病毒,并测定各感染种群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分析抗性水平与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索抗性对于媒介蚊虫易感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如下:1.三带喙库蚊自然种群抗性水平检测结果幼虫抗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自然种群三带喙库蚊幼虫对常用的5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1.70-103.93)、(7.83-65.81)、(3.54-75.70)、(291.85-530.89)和(51.32至108.83)倍。成虫抗性检测结果显示:6个自然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0.025%)的KT50值为36.99至89.96min,1小时击倒率为16.67%至66.33%,24小时死亡率为5.17%至75.25%;4个三带喙库蚊种群对氯菊酯(0.5%)的KT50值为6.63至160.37min,3小时击倒率为51.92%至100.00%,24小时死亡率为15.38%至91.30%。2.三带喙库蚊击倒抗性的研究通过克隆测序获得敏感和抗性三带喙库蚊钠通道ⅡS4-ⅡS6区段部分cDNA序列,该序列长度为360bp,包含L1014(Kdr)突变位点,编码120个氨基酸残基。敏感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878694。与敏感个体相比,抗性个体钠通道ⅡS4-ⅡS6区段cDNA序列1014位点碱基“A”突变为“T”,导致相应位置亮氨酸(L)突变为苯丙氨酸(F)。不同地理种群的三带喙库蚊钠通道内含子长度和碱基组成具有多态性。3三带喙库蚊kdr基因频率与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各个自然种群kdr基因频率在10.00%至39.55%。抗性纯合子(RR)在部分种群未检测出,其余种群抗性纯合子(RR)个体在检测样本中所占比例为(2.86-10.00%);敏感纯合子(SS)为(50.00-80.00%);杂合子(RS)为(17.65-50.00%)。三带喙库蚊种群幼虫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与Kdr基因频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半数致死浓度(LC50)与kdr基因频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0、0.6874和0.4280,P值都小于0.05。提示kdr等位基因突变(L1014F)可以作为三带喙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标记。4三带喙库蚊乙酰胆碱酯酶(AChE)基因与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分析RT-PCR法获得AChE基因部分cDNA序列,长709bp。抗性品系AChE基因片段第250-251号碱基“TT”突变为“GG”,突变导致相应位置氨基酸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色氨酸(W)发生变化,即F455W突变。AChE基因频率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检测样本AChE基因型都为抗性纯合子(RR),AChE基因频率都为100%。提示该等位基因突变(F455W)已经不可以作为三带喙库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标记。5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易感性与其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三带喙库蚊实验室品系、南京江浦种群F1、濉溪南坪种群F1代、安康建民种群F1代和F3代对乙脑病毒感染率分别为84.44%、80.56%、62.5%、86.00%和91.89%。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率与其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之间均有线性负相关关系(R~2值分别为0.887和0.783,P值分别为0.0167和0.0460)。表明三带喙库蚊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可能会影响其对乙脑病毒易感性,但这种影响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