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成为热门新闻,出现了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悲观论,那么作为思维研究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呢?一方面这也正说明了人类相对完全理性的机器人而言存在有限理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人类与机器人相比思维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彭凯平(2016)认为人类可以预知并调整,而机器人则不行,因此了解人类思维特点并合理做出调整在判断和决策中变得非常重要。然而人们在很多时候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可能不会考虑到问题的所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在概率判断中会采取“锚定调整”的策略,根据一些重要信息或可得性信息做出调整(史滋福,2009)。众所周知,在著名的“琳达问题”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会出现合取谬误,表现出人类的判断不符合逻辑规则。因此,在合取判断的研究中,人们特别是“直觉-经验”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是否更倾向于对可能性更高或更典型的选项赋予更多的关注而表现出更多的合取谬误呢?本研究为我们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提供实证支持。 此外,目前为止国内关于认知风格对合取判断的影响研究不多,主要局限于因果情境,而忽略了类别归纳情境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基于两类问题情境,系统地探索认知风格在不同情境下对合取判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因果情境下,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合取判断的影响不显著,“理性-分析”型被试并不比“直觉-经验”型被试犯更少的合取谬误。 (2)因果情境下,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合取选项组合对合取判断的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合取选项组合为“低可能-低可能”时,“理性-分析”型和“直觉-经验”型大学生合取谬误差异不显著;“理性-分析”型大学生在合取选项组合为“高可能-高可能”时合取谬误率明显高于“低可能-低可能”。 (3)类别情境下,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合取判断的影响显著,“理性-分析”型被试比“直觉-经验”型被试犯更少的合取谬误。 (4)类别情境下,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合取选项组合对合取判断的影响交互作用显著;合取选项组合为“非典型-非典型”时,“理性-分析”型被试比“直觉-经验”犯更少的合取谬误;“理性-分析”型大学生在合取选项组合为“典型-典型”时合取谬误率显著高于“非典型-非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