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社会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段子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来自民间的广泛追捧。当今的段子作品数量可谓是不计其数,其内容从时事热点到娱乐八卦,从食品安全到医疗保险,从国际新闻到中国足球等不一而足,形式更是集故事、笑话、民谣、顺口溜、对联于一身。追根溯源,当代段子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不仅是文学内部的一个自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更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酝酿与推动的作用。细究在形式、语言风格以及精神实质方面的特点,不难发现,当代段子并非现时社会一个孤立的文本,几乎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个时期都能找到类似于它的特殊形式。最早的段子当推《诗经》中的“风”,其大多为民间歌谣,反映先民对于当时社会的描述。自此,从由官府收集加工的“汉乐府民歌”到唐宋文人辑录的杂纂,从元落魄文人的散曲到清地摊艺人的相声,加之那些在民间自生自灭的故事、笑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口传文学,一路走来,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段子都变得愈加丰富多彩。纵观段子的发展史,民间性是段子最根本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段子语言在审美取向、语汇体系、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间特征,还表现在段子基于平民立场的讽刺精神和娱乐精神上。从相声艺术中独立出来的当代段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衍化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外延,这与当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淡出,民主自由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且,借助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快捷,人们几乎可以同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从而使个体话语权在政治和技术层面上得到了双重保障;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推进促成了消费主义和以解构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我国的强势登陆,加上意识形态神话在世界范围内的破灭,许多人对文学、对权威的态度由膜拜尊崇到怀疑否定,世纪之交“大话”文艺的流行就是见证。表现在段子上就是,有些作品映射的事件在时效性上堪与新闻比肩,语言的犀利和见解的深刻则可与杂文媲美,同样,在形式上,当代段子又诞生出像日记体、微博体等新生形态,戏仿和恶搞也成为创作中屡试不爽的话语策略。关于段子对我们这个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理性看待,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