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翻译的研究逐渐增多。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考察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翻译不是逐字逐句机械地将原文转述成译文,而是将原文语言信息转换为译文信息的二次创作过程。可以说,原文和译文的互文性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就越高。另外,对于互文翻译过程中原文互文符号的识别、互文符号的理解以及用目的语来表述互文符号的三个阶段对翻译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与明晰的指导作用。同时,依据该三个阶段进行的翻译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整体信息,从而实现在译文中的再现,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本文从字、词、句、句型的各个层面,对《山月记》的汉语译本进行分析,确定原文与译文的互文符号,根据实例按照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互文性理论在日汉翻译中所具有的理论指导作用和解释力。本文不仅可以为译者(主要是进行日译汉活动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也能够为翻译个案的教学与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在第一章绪论中,提出了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翻译《山月记》的问题;文献综述中介绍了互文性和翻译结合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际操作的个案研究并不常见;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的意义,并期待对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山月记》的翻译研究。在第二章中,探讨了互文性与翻译这一问题。该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互文性理论的回顾,依次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互文手法的分类;二是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主要从翻译的互文性本质、翻译的互文性视角以及互文翻译的主要特征三方面进行阐释。在第三章中,以个案为例考察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翻译。首先简单介绍了《山月记》及其文体特征;然后对《山月记》与《人虎传》和《变形记》的互文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加深对《山月记》的理解,为实际的翻译操作做准备;最后对《山月记》与不同译本的互文性以及不同译本之间的互文性进行分析对比,证实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在第四章结论部分,得到了互文性理论在日汉翻译中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的结论,尤其是原文互文符号的识别、互文符号的理解以及用目的语来表述互文符号的三个阶段对翻译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