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长沙女性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肽、尿脱氧吡啶啉和骨密度随年龄及绝经的变化    目的 观察895例20~80岁长沙女性的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随年龄及绝经的变化规律,探讨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 应用测定的四个生化指标(血清B-ALP、OC、NTX和尿DPD/Cr)评价骨转换水平,其中血清B-ALP和OC用于反映骨形成水平,血清NTX和尿DPD/Cr用于反映骨吸收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测定腰椎(L1~L4)、左侧髋部和远端前臂骨密度(g/cm~2)。    结果 在10种拟合数学模型中,以三次回归模型拟合血清B-ALP、OC、NTX、尿DPD/Cr和BMD随年龄变化的决定系数最大(R~2=0.060~0.340,P=0.000)。女性骨转换水平在20~29岁缓慢降低,30~39岁达最低水平,同时达到腰椎峰值骨量;40~59岁的骨转换水平显著增加,伴多个骨骼部位BMD的降低,随后骨转换维持于较高水平。与绝经前女性相比,围绝经期女性的血清B-ALP、OC、NTX和尿DPD/Cr升高,腰椎和髋部BMD降低。绝经后,血清B-ALP、OC和NTX继续升高,BMD降低。经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校正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血BAP、OC、NTX及尿DPD/Cr和腰椎、髋部及前臂BMD呈负相关(r=-0.096~-0.357,P=0.005~0.000)。三次回归模型、复合模型和幂回归模型拟合的血BAP、OC、NTX及尿DPD随各骨骼部位BMD变化的模型较优(R~2=0.008~0.275,P=0.007~0.000)。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血清OC和BAP是BMD的负性决定因素,BMI是BMD的正性决定因素。    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中国长沙女性骨转换水平和BMD随年龄和绝经变化而变化,BMD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骨转换水平密切相关。血清BAP、OC和年龄及体质指数是骨密度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