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芝麻枯萎病严重发生,导致芝麻产量减产严重,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是寻找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作者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株(ZY-2),依据柯赫法则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显微观察形态特征,检测生物学特性,并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1α基因(tef)序列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探讨利用内生菌防治芝麻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结合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翻译延伸因子la基因(tef)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31℃,最适生长温度为28℃;在pH2.0~10.0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6.5~7.5生长最好;供试的11种碳源和10种氮源都能被该菌利用,其中以蔗糖和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生长最为良好,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唯一氮源生长较好,但在以葡萄糖和L-脯氨酸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产胞外酶能力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株ZY-2可产生果胶酶和蛋白酶,不产生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 2、作者从健康的芝麻植株体内分离得到166株内生细菌,其中64株对芝麻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分离率为38.6%。菌株C5-35、B5-47、B4-5及A4-2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结合内生菌对幼苗在室内平板和室外盆栽促生试验结果,筛选出3株内生菌(B5-47、A4-2和A3-28)作为供试生防菌。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B5-47、A4-2、A3-2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A3-2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菌株A4-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5-4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8。对于9种供试碳源,3株内生细菌均不能利用果糖、木糖醇、甘露醇。菌株A3-28均能利用8种供试氮源,而菌株A4-2和B5-47分别不能利用甘氨酸和组氨酸作为供试氮源。 3、盆栽防效试验表明,菌株A3-28、A4-2与B5-47对芝麻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为50.12%、46.29%和42.74%,表明内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芝麻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