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罡湖闸站枢纽工程水动力特性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罡湖闸站枢纽工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破罡湖东侧,具有排湖、排圩以及自排和反向引水等功能,采用中间站、两侧闸的典型闸站结合布置型式。与采用水闸、泵站分建方式的枢纽相比,闸站结合枢纽占地面积小,管理集中方便,但水流流态相对复杂。而水流流态对水泵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影响较大。同时,结构复杂导致过流能力及下游消能防冲计算较为困难。基于此,本文对破罡湖闸站枢纽工程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研究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分析破罡湖闸站枢纽工程各运行工况下前池流态、流速分布情况。根据水工模型试验规程,采用正态模型,按照重力相似准则选定1:45试验模型比尺。模型采用架空结构,根据糙率相似准则,选用PVC灰板及透明有机玻璃板作为模型材料,利用管道泵及进出水池形成循环供水系统。试验中,通过LDY型电磁流量计测量流量;通过LGY-Ⅱ型流速仪测量流速;通过水准仪、测压管、钢尺等测量水位;采用化学示踪粒子和塑料悬浮粒子分别演示水流底层及面层流态分布。本研究包括如下工况:自排工况、抽排湖工况、抽排圩工况及排湖排圩工况。分别测得各运行工况下流态分布及部分典型工况下流速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自排工况、抽排湖工况及排湖排圩工况下流态相对较好,在抽排圩工况下面层、底层流态相对混乱。在排湖前池及排圩前池设置导流墩后,自排工况、抽排湖工况及排湖排圩工况下,面层及底层流态变化较小;抽排圩工况下面层流态变化不大,而底层流态改善效果明显。本研究测试了排涝进水涵、前池连通闸、自排流道的过流能力,并分别绘制出了相应的水位差~流量关系曲线,得到通过设计流量为30m3/s、17m3/s、158 m3/s时所需要的上下游水位差分别为0.11m、0.08m、0.18m,满足设计要求。研究中通过对破罡湖闸下游消能状态观测,认为其消能防冲设施布置合理。本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汇水箱出水流道下方翼墙采用平顺形式连接、竖直向采用向下斜坡连接的优化方案进行流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汇水箱内回旋现象显著改善。破罡湖闸站枢纽工程流态研究对今后类似的多功能闸站结合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土地、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发展优势。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新疆
天津市引滦工程宜兴埠管理处位于天津市北辰区永定新河北岸,担负着向市区供应滦河水的重要任务。辖区内的渠道、水闸、泵站、各类建筑物及厂区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巡视方式。由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臭氧层变薄及臭氧空洞的出现,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目前关于增强紫外线辐射对植物的伤害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如何在大田条件下
糖基转移酶(glycosytransferase,GT)是催化活化的供体糖基转移到特异受体生成糖苷键的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GTs家族是一个超家族,根据GTs的底物特异性和序列同源性以及糖苷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