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预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4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组和乳酸林格氏液(RL,R)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30min内以4ml/kg分别静脉滴注(H)组和(R)组液体,输注完毕后30min行麻醉诱导。分别于输注前即刻(T0)、输注完毕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5min(T3)、气管插管后15min(T4)、气管插管后30min(T5)应用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浓度。【结果】与T0点相比,H组在T1点HR轻度减慢,MAP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5时点HR和MAP无明显变化(P>0.05),CVP明显升高(P<0.05或P<0.01),S100B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各时点IL-6、TNF-a均无明显变化(P>0.05);R组在T2-5时点HR明显上升,MAP显著下降(P<0.01);各时点CV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5点S100B明显上升(P<0.01);在T3-5时点IL-6、TNF-a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R组相比,H组患者在T2-5时点HR明显减慢(P<0.01),MAP和CVP明显升高(P<0.01);在T3-5时点S100B、IL-6和TNF-a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1)与T0点相比,R组在T2-5时点HR明显上升,MAP显著下降(P<0.01);各时点CV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全身麻醉诱导期间给入的药物对脑肿瘤患者的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加之肿瘤组织本身及周围的组织水肿,造成颅内压的升高,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功能丧失,从而容易造成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2)与T0点相比,R组在T5点S100B明显上升(P<0.01);在T3-5时点IL-6、TNF-a明显上升(P<0.05或P<0.01)。说明脑肿瘤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期间有多种多效性细胞因子产生,它们形成一个病理性的细胞因子网络,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介导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参与继发性脑损害。(3)与R组相比,H组患者在T2-5时点HR明显减慢(P<0.01),MAP和CVP明显升高(P<0.01);在T3-5时点S100B、IL-6和TNF-a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脑肿瘤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期间预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可通过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清S100B水平,具用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