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能源发展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能源效率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而且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提升经济总体竞争力。因此,能源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但是忽略环境污染测算出的能源效率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能源结构特点,利用SBM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选取相应指标全面系统的对中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为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对各地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表明,1997-2008年间中国能源效率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东部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能源效率依次由高到低依次为80.8%、67.2%、51.2%。上海、广东、海南和湖北在整个研究期间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即处于最佳效率状态。福建和江西等省份也有若干年位于前沿曲线上。平均能源效率最低的省份为青海、山西和内蒙古,同最优前沿上的省份相比,其值均未超过40%。研究期间,大部分省份能源效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本文采用变异系数进行σ收敛分析,研究发现,以变异系数衡量省际能源效率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省际间能源效率差异表现为升降互现的波动特征,但总体而言,呈收敛态势。从地区层面看,在研究后期,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能源差异系数呈收敛趋势,而中部地区则呈轻微发散趋势。同时,本文运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以及能源消费构成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中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这说明东部地区可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改善能源效率;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受工业化水平影响最大,这与中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工业行业内部监管力度,可有效提高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对于提高全国能源效率的有显著影响,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因此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实现改善能源效率的目标;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而且效果显著。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为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统一协调能源管理,保证能源管理机构的权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