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指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以“实体”概念为核心范畴的形而上学,其本质在于超越现实的“感性世界”,构建一个超感性的概念世界。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变革与超越,不仅仅体现为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或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体现在马克思哲学依据其特有的“现实”立足点,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解构了其“超验世界”的构建逻辑,从而将传统形而上学的立论基础进行了全盘的现实翻转进而回到真实的历史前提。本文正是试图在这一新的哲学理论的向度内来分析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现实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从构建之初就致力于将超感性世界的“概念”、“实体”、“存在”、“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否定和超越“现实世界”,去寻找一个更“本真”的世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两个世界”等问题的出现: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真相世界与假象世界、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灵魂世界与肉体世界……,等等,并且认为理念的“实在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则是非本质、虚假地存在着。存在与非存在、现实和潜能、实是与应是、真相与显相等的对立与斗争也由此而生。形而上学由于其构建了一个与现实感性世界相对立隔离的世界,并以此超验世界为本真世界,而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把握而成为哲学界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哲学则从对“超验世界”的解构的批判的消解的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超验的“在”)和研究方法(纯粹理性思辨)进行变革和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与颠覆。马克思哲学对“超验世界”的批判是多维度的,马克思哲学从理性批判的维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性”和“意识内在性”进行了批判,打通了主体与客体的沟通的桥梁;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解释了彼岸世界的虚假性;马克思又从社会历史批判的维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前提进行了批判,“抽象”的精神与现实的感性相背离,成为了超验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指向是面对“现实的世界”,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哲学是关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哲学,马克思哲学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实践的、历史的把握,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改变”和“批判”。马克思哲学以“从事活动的现实的人”为哲学的逻辑起点,坚持构建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经验与超验的融合。马克思哲学从实质上看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颠倒”,这表明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范式,超越了以往形而上学的展开路径,超越了以往形而上学“解释世界”的封闭特征,马克思哲学通过以对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优先性的确立为哲学提供一条“改造世界”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从理论样式看是终结了在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实践上看是创立了直接面对感性现实的思考方式。在他看来,“哲学”必须从现实中实现,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哲学”只能加以终结。而以往的形而上学根本不能在现实众实现,因为它是对现实世界的“颠倒”,是以“颠倒”的方式看现实世界,无法再现实中加以实现。马克思哲学在对世界的现实把握中,内在地蕴涵着理想性的形而上维度。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不仅仅在于对传统形而上学否定和解构,同时也是一种面向哲学未来的探询和求索。当代形而上学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可能,对于形而上学形上维度的理解,只能在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合体中予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