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租倒包:农地流转的村庄实践——以鲁西南X村为个案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流转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诸多的农地流转方式中,“反租倒包”是备受争议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在其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村委会“反客为主”、借机寻租,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现象,因而一度被政策叫停。然而近年来,反租倒包在各地广泛实践,规模日益扩大。那么反租倒包为什么会出现?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的农地流转模式?其开展需要什么宏观、微观条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是如何开展行动的?   本文选取山东省东平县X村作为研究个案,以村庄实证研究考察“反租倒包”的具体实践过程,特别关注各方利益主体的行动选择。本研究认为反租倒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市场、村民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上下互动后的理性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x所进行的两次“反租倒包”的起因、成效,认为市场驱动的“反租倒包”作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方式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是其开展又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可盲目推进,尤其要尊重农民意愿。对于学术界一直存在的担忧,如农民土地承包权受侵犯、村委会借机寻租及大户违约等问题,X村的地方智慧有效化解了这些风险。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对农地流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说明了个案的基本情况;第一章,分析X村第一轮反租倒包的背景,土地定期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土地分田到户的局限,剖析本村第一轮反租倒包的过程及失败原因;第二章,研究世纪之交的村庄所面临的抉择,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多使村民的土地观念发生变化,“流动中的村庄”开始进行自发的土地流转;第三章,研究本世纪新一轮反租倒包过程,具体展示反租倒包过程中农户、种植大户、村委会之间的博弈过程,总结其顺利进行需要的约束条件;结论部分,分析当地反租倒包的实践效果,回应学术界关于反租倒包的各种争议,认为反租倒包是一种可以有条件推广的农地流转模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实现。
其他文献
中非经济合作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两干多年前。但是中非经济合作的大规模开展则始于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给予了非洲国家无私的援助,甚至三年国内饥荒的时候也没有停止
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国政府在民主政治的要求下所采取的治理理念。在政府管理体制与行政的改革中,建立一个不仅是理念上,更是制度上的责任政府是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反腐倡廉治国理政理念的不断加深,与之相配套的惩治贪污腐败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应完善,从宏观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