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主要针对分子活性物质——马鹿茸多肽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具体通过对马鹿茸酶解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酶解工艺、Tricine-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酶解后小分子肽大致分布、酶解后得到的多肽粉末中小分子肽的含量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解后小肽分子量等方面对马鹿茸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面分析研究,以期为马鹿茸多肽的制备和生产提供实验基础和参考方向。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利用Alcalase AF 2.4L碱性蛋白酶酶解马鹿茸生成多肽,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甲醛滴定法测得多肽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酶解时间、温度、加酶量以及PH等因素对酶解工艺的影响,从而选取马鹿茸酶解最优工艺。2.本实验通过对不同Tricine-SDS-PAGE凝胶的浓度对标准蛋白marker的分离效果比较,选择适宜凝胶的浓度。通过比较凝胶电泳常用的染色方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色两种染色方法的显色结果,选择适宜的染色方法。分别按已确定的实验条件,测定鹿茸水解液酶解前后各分子量多肽的分布规律。3.本实验对马鹿茸酶解液采用浓缩—超滤—浓缩—冷冻干燥等步骤对马鹿茸多肽进行干燥得到多肽干粉。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为对照,在其最大吸收波长310nm处,测定马鹿茸酶解生成的小分子多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吸收度。同时对与显色体系相关的因素,如显色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对该实验采用的测定方法进行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加样回收率考察。4.利用卵清蛋白、细胞色素C、胰岛素和杆菌肽四种标准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数与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的关系,绘制出以色谱峰保留时间为横坐标及以相对分子质量对数值为纵坐标的标准曲线。进而将马鹿茸酶解液利用两种超滤方法得到的冻干粉进行分析,即将其保留时间带入标准曲线即可得出其酶解后多肽分子量大小。结果:1.马鹿茸酶解的最佳工艺为在温度为60℃,PH为7.5的近中性环境下,加酶量(酶底比)0.4%、酶解1.5小时后多肽获得率最高。2.确定采用4%浓缩胶,10%间隙胶,16.5%的分离胶浓度的三层不连续Tricine凝胶系统对马鹿茸酶解后多肽分布进行分析。鹿茸酶解前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进行染色,鹿茸酶解后采用银染法对凝胶进行染色。马鹿茸酶解前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0kDa75kDa。50kDa-75kDa有3条明显的条带,25kDa-37kDa有1条明显的条带,10kDa有1条明显的条带。马鹿茸水解后分子量主要分布在5kDa2kDa.5kDa和2kDa各有1条明显的条带。3.经筛选马鹿茸酶解液与双缩脲试剂显色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双缩脲试剂用量为4.0m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min。测定三批马鹿茸酶解液中多肽的吸收度平均值为0.2563;其平均含量为1.53mg·ml-1,由此计算得马鹿茸酶解产物冻干粉多肽的平均含量为629.63mg·g-1。方法学考察结果,其精密度RSD=0.78%、重现性RSD=1.87%、稳定性RSD=0.12%、其加样回收率为101.01%,RSD=1.67%。4.马鹿茸经碱性蛋白酶酶解后,采用膜分离方法分离得到的多肽分子量多集中于52KDa左右;采用超滤离心管方法分离得到的多肽集中在10KDa3KDa左右。结论:马鹿茸经酶解后能有效的将马鹿茸中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为具有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该酶解工艺简单、有效、合理。通过选择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法条件对马鹿茸酶解液中多肽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以谷胱甘肽标准对照,双缩脲试剂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鹿茸蛋酶解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通过高效液相法能够准确测定马鹿茸酶解后小分子量多肽分子量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