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超越——黄金时代荷兰静物画视觉性刍议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以来而伴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绘画的现实主义的因素渐渐增多。商业的发展使艺术的流通模式发生改变,新兴富裕阶层进入收藏环节,这给了世俗题材发展物质基础。  十字军东征带来社会结构持续变动,在经济发展之下商业城市诞生,新市民阶层出现。结合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提倡了人本身的重要性。民族主义驱动下的宗教改革给欧洲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向,给世俗题材的绘画提供了合法性源泉。  本文试图运用综合视角来解读荷兰的静物画传统,在艺术基本类型的阐释上对作品进行语意分析。从市场绘画到狩猎,再到厨房早餐类型,这一个序列中主要讲述世俗化的特征,在最后引申了对于欲望的反思。然后以花卉自然描写到资本主义价值观,通过价值的不确定性进入劝世类型的语意挖掘。  从早期的静物样式到典型的静物画中间有大量的过度形式,比如直接描绘市场的绘画,它们也可以归入到风俗画范畴之中,但是和典型的风俗画不同,其中的静物占有主导地位,人物的出现只是陪衬和对于情景的需要,这是欧洲的绘画传统对于一种叙事样式的偏爱,但画面中对物体的描绘才是其真正意图。市场就是商品流通的中心,它作为描绘的对象也是艺术品所处的具体时空,把话题从艺术对市场的描画引申为艺术在市场中流通的诸多面向。从狩猎类型与市场类型绘画相比较可以隐约指向一点——市场成为新阶层获取权利的战场。艺术的流通也暗含了这一寓意,绘画本身所带有的艺术家(及其阶层的)立场作为视觉体制的一部分也构筑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权利图景。这里面关于新阶层的权力诉求的视觉呈现,与艺术家自身身份归属都有提及。  用购买行为把对公共空间中的市场的关注转到对私人领域个人化的关注,强调了差异性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诉求,而个体性的选择就是指涉了欧洲社会此后关于“自由”的命题。也从个人化领域引导出世俗化倾向在视觉领域的显现。个体化与私人空间得到关注是世俗化的事实显现,这是在世俗传统与复杂宗教格局互动中形成的。静物画是世俗化最好的呈现,是在价值尺度上对于商品的描绘。而绘画形式的结构性悖论带出了关于超越性的永恒话题。  本文试图梳理出静物画从宗教叙事模式中逐步走向世俗化的过程,然后又保持了带有宗教超越性主题的关怀。达到世俗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其他文献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to the stress of rare earth yttrium(Y)and showed that 25–100 mg/kg Y treatments eviden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徐州沛县乡间演唱豫剧的民间艺人——王笑声。王笑声的演艺生涯历经:一、听戏、学戏阶段;二、“文工团”演出时期:三、“俱乐部”演出时期;四、“样板戏”时期;五
《赶马调》,又称“赶马山歌”、“贵州山歌”,是流行于贵阳汉族地区的一支重要曲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赶马调》的概述、现状及其分布、母体民歌特点以及《赶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