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因而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点关注。本文分析“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重点国家及各国的科技合作需求;然后分析“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影响沿线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其对沿线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主要可以分为技术转移类、联合研发类以及平台建设类,目前技术转移类占据主体地位,联合研发类和平台建设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国科技合作强度较高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部分西亚及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邻国。在科技合作需求方面,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外以农业、基础设施及海洋技术为主,南亚国家以基础设施技术为主,中亚五国和西亚主要国家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独联体国家集中于基础设施、能源领域,中东欧国家则普遍具备几个有特色的科技合作领域,而以色列、新加坡和俄罗斯三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则在高端制造、军事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因此科技合作应该因国施策,各有侧重。(2)理论分析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科技合作主要通过技术转移效应和联合研发效应来促进沿线国的经济增长。在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引入技术转移参数θ和联合研发参数ε,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理论模型,结合沿线国的经济和技术特征参数,数值模拟“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形成研究假说: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和平台建设类型科技合作能较为有效带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且合作效果受到合作国技术基础条件的影响,各类科技合作协同开展能够加强合作的效果。(3)以技术转移类、联合研发类、平台建设类科技合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建立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各类科技合作对沿线各国人均GDP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类科技合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沿线国经济增长,但技术转移类的增长效应更显著,这与当前的合作现状相符。进一步将沿线国按照创新能力分为创新追赶者和创新落后者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转移类和平台建设类科技合作显著促进了创新追赶者和创新落后者的经济增长,联合研发类科技合作仅对创新追赶者起作用,对技术基础条件不足的创新落后者的作用不显著。最后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确实存在门槛效应,印证了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中提出的研究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