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逮捕审查中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修订的刑诉法将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细化为五种情形,这一细化对逮捕审查工作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新刑诉法第79条为视角,对办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原因,研究我国逮捕审查中“社会危险性”该如何证明。本文第一部分,就“社会危险性”的涵义与特性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会危险性”的逻辑内涵与法律内涵入手,进而对其客观现实性、复杂多变性、相对确定性的特征予以阐述,并通过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等概念进行辨析,对“社会危险性”有一较直观的理解。第二部分,研究逮捕审查中“社会危险性”证明标准的必要性。在明确了“社会危险性”的涵义和特性之后,通过分析两大法系关于逮捕中“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和要求,继而联系我国刑诉法关于“社会危险性”规定的演变过程,研究“社会危险性”证明标准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分析当前逮捕审查中“社会危险性”证明中存在的问题。以修订后的刑诉法实施以来,司法实务中相关案例为依据,从“社会危险性”真实涵义不够明确、对条文理解存在困惑、判断缺乏统一标尺等方面着手,分析产生问题原因。第四部分,逮捕审查中“社会危险性”证明标准的具体确定。为解决实践中“社会危险性”证明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别列举一般逮捕、径行逮捕及转捕中“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以及外地人作案、共同犯罪、“信访”案件等几种特殊情形的分析,以及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的情形,从不同角度对逮捕审查中的“社会危险性”证明标准进行分析。并通过综合评估制度、“社会危险性”的证明及评价制度、公开审查制度等建设,增强“社会危险性”条件认定的透明度,以公开维护公正。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然而相比较外在的身体病痛,精神疾病作为一种内在疾病更是复杂多变让人难以琢磨。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完善,对精神病人权利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节奏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生活压力的逐年增加,而生活压力的不断变化又导致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饱受精神病痛的折磨
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突出、伤医事件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腐败问题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